央广网松阳10月7日消息(记者庄胜春)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保卫乡愁》系列报道这几天连续关注了全国各地的多个村落样本,得以窥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困境的部分面貌——要么缺资本,要么缺人气,甚至是两者都缺,乡愁难安。
除了意识觉醒,更需有所作为。昨天,通过对浙江、安徽十多个进入住建部名录的传统村落的采访,试图探究:要想保卫村落外在形态,钱从哪来。但是,就像老房子一旦没人住、就更容易破败,即便守住了村落的躯壳,没有人气,就没了乡村的机理和文化,乡愁仍然无处安放。
灰瓦白墙间,一条古驿道贯穿,宗祠里曲声悠悠。每户人家都在院墙缝里撒上花种,谁家长出的花最好看,谁家就最有面子。家门口又都摆了石凳,夕阳西下对街而坐,白发垂髫不亦乐乎。这里是浙江松阳县界首村,经过整治,这里干净整洁,又保留了原始风貌。
记者:这里没有做什么主题的项目?
卢丁方:没有,他们还是以居住为主,其实这是最好的状态,他们留在这生活了。
说话的人,是松阳县住建局局长卢丁方,他想了很多办法,为传统村落引入社会资本、抢救老房子,但当他走在这里时,整个人是最放松的。这时,记者的问题似乎有些煞风景。
记者:这种村子,再过几年老人过世了,没有产业年轻人可能不会回来,有什么解决方案?
卢丁方:是,就得有产业,要不然他不回来就没有了,所以人得留得住呀。
除了茶叶等农作物的种植,发展旅游,是卢丁方给县里很多传统村落开出的药方,而且他很清楚,必须打差异化,避免千村一面;但资本不是想来就来、游客不是想有就有,想把年轻的村民留在家乡,更是难上加难,怎么办?
陆端平:这个得跟搞卫生的说。
村干部:今天这个水有点混,平常清的多。
从松阳北上,在杭州市桐庐县——《富春山居图》的主要取景地,一连串村庄干净整洁。桐庐县建设局局长陆端平看到一处水口略微浑浊,马上就皱起了眉头,但实际上,水里的鲤鱼仍然清晰可见。
不少游人组团到此,看花海、村舍,品新茶、吃农家饭,但如果你抱着探索“传统村落秘境”的心态到了这,可能会有点失望——马赛克墙砖、罗马柱阳台和占比不多的白墙青瓦、土坯石砖交织在一起;串联村庄的除了古朴的石子路、砖块路,也有乌黑的柏油路。陆端平解释说,改革开放后不少村民“先富起来”,免不了拆老房、建新房,能够留下一些大户人家的老屋或者祠堂,已属不易;他们现在已经严格控制拆房改房,要求新房子按照统一的杭派风格来建,但他更强调的是:传统村落不是几栋老房子那么简单。
陆端平:不仅仅是房子,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机理。你看这街巷不很宽、不是高楼大厦,很舒适。有一种原始生态的农耕文化,田野啊、水系啊,并不等于所有的古建筑堆在一起就是传统村落。
文化的载体,是人。在桐庐县狄浦村,村干部介绍,二千多村民,只有100多人常年在外地的所谓“大城市”打工。
村干部:我们这里真正跑的很远去打工的,蛮少的,他们都是在附近。
到县城或是开发区来回几十分钟的车程,把打工者的夜晚留在了村庄。即便只是“睡村”,生活的气息却得以存留。当地干部的体会是:城镇化大潮中,需要更好的统筹城乡,而不是让城市入侵乡村。
但是,长三角地区先发优势明显,才使得很多小城人并不以到北上广打工为荣;对于更广阔的、老村更多的后发区域来说,城镇化的脚步很难跟得上村落凋敝的节奏。除了尽量留住村庄,期待着现在的年轻人老了还能回得来,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年轻人现在就回到家乡,激活村庄?
村民大妈:这个木头是祠堂里面的。
张四新:不能放在外面呀,要放到里面去。
村民大妈:外面大家要坐啊。
张四新:另外在换个东西给大家做嘛!
村民大妈:晚上这里好多人,纳凉、跳舞。
记者:你家年轻人呢?
村民大妈:在后面住着呢。
记者:也在村里住?
村民大妈:对。
记者:做什么呢?种田还是盆景?
村民大爷:以前叫种田,现在种田就是种盆景!
这里,是安徽歙县卖花渔村,上千年来,这个山窝里的村民一直以卖花谋生,期间又升级做了盆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中断,后来慢慢恢复,特别是最近几年,进城打工的年轻人学会了电商,把盆景搬上了网,每年户均收入几十万的不在少数。
老屋庭院摆满盆景,清水从山上流下,村里80%的年轻人都在家里忙着浇水剪枝。
记者:这是您房子吗?
洪永杰:对,住在这儿,这儿是老房子。
洪永杰18岁出村、在外打了12年工,前不久彻底告别城市的出租屋,回到这栋建于民国时期的家宅,空间虽然狭小,但是冬暖夏凉、室内也装饰一新。
洪永杰:我自己想回来的。当时打工也没什么多大意思。
记者:是看邻居盆景都做的不错?
洪永杰:对。我现在把手艺学好,再慢慢开始搞,这个是凭本事吃饭。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对于这样的村庄,只需要适当的引入社会资本,搞一些民居、展馆,政府再出钱做好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就能持久发展。但是,正像手艺得慢慢学,产业的培育也离不开基础和耐心,再加上人们所必需的教育、医疗等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更多的传统村落又能否等得及?
过去七天,我们剖析了一些传统村落的样本,其中揭示的问题与困惑,不是一时一地所特有;我们也介绍了一些地方开始尝试的保护与发展路径,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有必要相互提醒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