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福建检验检疫福州保税港区办获悉,1—8月福建检验检疫局辖区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不合格率为7.94%。主要表现在:一是未加贴中文标签。只有英文标签,没有中文标签。二是标签标示内容与实际不符。如葡萄酒总糖含量与标示的酒类型不符;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与标签标示量不符;检出山梨酸、二氧化硫等添加剂,但实际未标示;中英文标示内容不一致。三是成分或产品未经批准。如含有未批准原料、添加剂,标称有机产品没有相应证明,宣传功效未获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四是标示信息不全。如未标示灌装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缺少进口商联系方式,原料标示不全,如加入了水但未标示。五是标示不规范。如品名不规范,容易引起消费者误解或混淆;日期标示格式不规范。
标签不合格带来后果:一是给检验检疫局现场检验和后续监管带来困难,也增加执法成本。二是增加进口企业成本,如在国内实施标签整改,增加标签印刷和人工成本,据统计每个集装箱需增加1-2万费用。三是影响通过效能,从发现不合格到实施整改完成,一般需1个月时间。
为此福州保税港区办建议:一是明确企业责任。进口商作为产品质量责任主体,必须保证进口食品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包括标签标示内容,建议在新修订《食品安全法》中进一步明确进口商的主体责任和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督抽查责任。二是参照进口乳粉做法,对屡次不符合标签标准的食品,可以实施退运处理。三是对多次违规企业进行约谈,提高口岸查验比例,实施处罚,提高企业违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