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配售型保障房会重蹈经适房覆辙吗
谢正军/图
本报记者 王硕
今年7月24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城镇基本住房保障条例(草案)》,提出在解决现有的约10万户轮候家庭的需求后,将不再建设经适房和限价房,由“配售型保障房”取代。在京存在多年的经适房、限价房即将退出历史舞台。1998年10月29日,北京首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在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中心集中展示,当年火爆的排队场景距今已有16个年头。在此过程中,由于相关制度弊病频现,保障房由最初的大受追捧,逐渐沦为饱受社会诟病的“鸡肋”。
分配不公成退市主因
如今饱受争议的经适房在当年绝对算得上房地产市场上的明星。由于在房价和政策上的设计偏重中低收入家庭,各地的经适房项目上马前均受当地热捧。然而,回望经适房十余年的演变历程,经适房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没能充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反而变成了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屡屡爆出购房资格审查制度上的漏洞,导致很多并不符合资格的购房者掺杂其中,而真正有需求的购房者只能望房兴叹。
经适房备受外界批评的原因还不止于此。记者了解到,由于经适房的建造、销售主体均是房地产开发商,为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房地产商不断扩大房屋面积和社区规模,故而出现了180多平方米的巨型经适房和配套极不完善的大型经适房社区,这与最初的经适房制度设计相去甚远。2007年9月,经适房“野蛮生长”近10年后,《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住房管理办法(试行)》才正式出台,具体设定了家庭住房、收入、资产等经适房的严格门槛,并规定采取“三级审核、两次公示”的审核流程,试行公开摇号,顺序选房。不过,相关规定的出台似乎并不能就此使经适房走入制度设计的轨道,时至今日,投机者的前仆后继依然使经适房备受指责,社会各界也对经适房争论不休。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告诉记者,经适房等保障房的政策设计原本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就出在政府并没有按照相关政策初衷对其进行运作和管理。“政府想挣钱、房地产商想挣钱、购房人也想挣钱,导致目前局面,经适房被搞臭了。”唐均说。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同样向记者坦言,保障房的分配失去了公平,经适房根本就没有到普通的真正需要住房的老百姓手里,所以此次北京决定取消也属正常行为。“不取消地方政府也没有资金实力去做这件事了。”陈保存道出目前经适房建设的又一困局。
此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事实上停建了经适房。今年年初,江苏省正式明确宣布停建经适房。
配售型保障房要登场
此次《条例(草案)》提出,今后北京将建设配售型住房,取代目前的经适房、限价房。除此之外,此次的《条例(草案)》为避免重蹈经适房的覆辙,也提出了诸多附带要求,保障配售型住房的效果。其中,草案明确规定,配售型保障房将实行封闭运行,只能用于家庭自住,不得转让、赠与、出租、出借、擅自调换或改变房屋居住用途。同时,配售型保障房不得上市交易,对于确实需要转让的,政府将回购或者进行再配售。
此前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14万套的第一代经适房中,超过13万套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上市交易。而在其余的不足1万套的经适房中,又有40%进入出租房领域。经适房最初的保障性作用已经基本失效。“因为以前经适房成本计算的比较低,几乎不考虑地价,只考虑建造成本,随着房价不断上涨,中间谋利的空间越来越大,造成了很多以权谋私等现象频频发生”。房地产专家韩世同认为,封闭式管理可以杜绝他人从中牟利,避免走上经适房的歧途。
另外,与此前经适房的相关规定严格限制收入不同,此次草案中首次提出取消收入门槛。此次在严格限制保障房用途的前提下,取消个人收入限制,有专家认为能够降低审核成本。不过依然有消费者担忧,完全取消个人收入限制,也将重蹈经适房的覆辙。中原地产华北区市场研究总监张大伟认为,如果能够保证保障房不入市,申请人数将会减少。因为申请后如果不能谋利,相当于固化了自己的收益,购房人都会考虑自己的增值收益。如此看来,限制保障房的用途将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北京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普金对此也建议称,相关单位应该在草案的基础上,继续加大骗租骗购的惩处力度。
加强廉租房建设
草案还进一步规定,保障房将坚持小户型原则,同时,还将按照申请家庭和个人申请时间、收入以及申请人父母、成年子女住房情况,从低到高、分段予以保障。不过保障房能否充分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陈保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的保障房应该主要集中在三类住房上:棚户区回迁房、公共租赁房和租赁补贴。“我认为自住型商品房或者其他城市所称的共有产权房,不可能大规模的建设。今后的趋势就是,除回迁房之外,各种产权类的保障房都应该取消。”陈保存说。
“现在取消经适房、限价房是在保障房领域迈出的第一步,住房问题不能一步到位,需要循序渐进。”陈保存最后表示。
(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