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娱评:越是烂片票房越高?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的口碑决定了票房,而如今的国产大片却屡陷怪圈:争议越凶,票房越红。昨日,根据“中国电影票房吧”的消息,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3》全国票房已达3亿人民币,此前口碑两极分化的邓超处女作《分手大师》,竟已跨过6亿。这让人不禁要问,这些票房与口碑并不一致的影片,是否真的迎合了如今大多数人的娱乐化需求?从片方和制作人来说,应该屈从于商业化环境,一味追求票房,还是应该更注重电影内涵和艺术价值?
烂片票房高
时隔1年,《小时代3》再次延续“高票房”与“低口碑”齐飞的局面,连破多项国产2D电影票房记录的同时,口碑却持续走低,豆瓣评分从第一部的4.8分,第二部的5.1分,下降到如今的3.8分。而正在高唱6亿票房捷报的邓超处女作《分手大师》,也再次刷新了国产喜剧的底线,被网友调侃为“一出自恋的闹剧”“两个没演技的比谁更浮夸”,豆瓣的影评人面前给出5.7分的“未及格分”。
过度商业化
究其原因,为《富春山居图》进行营销宣传的“无限自在”CEO朱玮杰认为,如今的影视行业过分注重商业化,只看票房和利润,从而忽视了对影片质量和价值的要求。“从《英雄》开始,我们就在讲‘亿元俱乐部’,好像一部片子过亿了就成功了,票房过亿对于导演片方来说都是倍儿有面的一件事。”于是,导演和片方为了名利,一再忽略影片中的种种硬伤。抨击也好,质疑也罢,电影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为了消费而存在,有人愿意掏钱看,对他们来说也就够了。
此外,过度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也导致了公正而具有影响力的影评体系的缺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媒体人告诉记者,塞红包买影评,甚至雇佣水军“刷评分”,都是片方的惯用伎俩。
跟风成原因
对于存在争议的电影,记者随机采访获悉,不少观众都是本着“好奇的心理”和“一探究竟的欲望”走进影院的。从事策划工作的小电告诉记者,对于如今不少年轻人来说,看电影只是出于 “赶时髦”,他们不讲究电影本身有多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他们想要的是看后的谈资和好心情。“看电影的高消费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时尚,人人都看我没看,讨论起来就没有话语权了。”更令人惊讶的是,从目前来看,影片口碑上的褒贬不一已经形成了国产大片新的吸引力。有人批评《分手大师》和《小时代》故事性上的不足,就有人夸奖邓超和郭敬明的“新人创造力”。媒体的恶评和网上的争议,让这些影片反而引发了观众的好奇。
“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曾尖锐指出:“媒体不要总是强调‘票房没过5亿,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导演’这种观念,应该说没有拍过一部好电影,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导演。”一名导演应该对观众负责,即使在如今甚嚣尘上的商业社会,也应该坚持制作高品质的电影。从职业素养来说,导演和制片人应该呈献给观众真正值得一看的东西,而不是一种纯商业的炒作和利益运营。国产大片的价值,绝非花哨的技巧抑或唬人的噱头,而在于创作者能否以一颗平常心,好好讲述一个故事。中国电影人只有沉下心思、耐住性子,多一点文化追求,少一点急功近利,才能给观众、也给自己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