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主导中国病人资源研究引发争议
2017-07-21 11:58:41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外国学者主导中国病人资源研究引发争议
当需要用大量中国病人作为标本资源进行研究时,由外国还是中国科学家主导,是一个国家资源保护的原则性问题,还是科研实力竞争的具体问题?这一话题7月19日在一个拥有近四百位国内外华人科学家的群里引起激烈的争论。
争论源于一篇有关汉族人群大规模遗传数据研究的文章,该文于2017年7月13日发表在生物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标题为“A comprehensive map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world’s largest ethic group-Han Chinese”。这篇文章指出了中国东部人群和西部人群的遗传特征以及人口特征。
事实上,在今年2月14日,《自然》杂志子刊Scientific Data也发表了一篇基于同一批数据的研究论文,同样对中国人群的遗传及进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均不是来自国内科研单位。
中国人遗传数据“遗落”外国学者手中?
这得从10年前开始的一项大规模中国人抑郁症遗传项目说起。
当时,由牛津大学、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及中国50多家医院共同参与,成立一个关于中国人遗传数据的国际联盟(CONVERGE)。该项国际合作研究的基地设在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该医院也是这一国际联盟的中方牵头单位。
在项目官网上展示的领导该研究的4位主要专家包括英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及人类遗传学家和牛津大学教授Jonathan Flint、牛津大学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室高级研究员Yiping Chen、弗吉尼亚联邦大学Kenneth Kendler,以及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精神病科主任施慎逊。他们从来自23个省份、45个城市中的58个省级精神卫生中心或综合医院精神科,获得了5303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全基因组数据,对照组的5337名患者则主要来自国内综合医院及社区医院曾经有过轻微治疗的人群。
2015年7月,该项目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研究者发现了两个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位点。这项研究公布后,《自然》杂志新闻栏目专门刊载文章表示,“没什么能比Flint教授发现抑郁症与遗传之间的关联,更让人惊讶了。”
连Flint本人甚至对这一成果都感到不可思议。Flint和其合作伙伴Kendler之所以选择中国开展这项研究,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抑郁症患者人群,而且他们未被诊断”。
中国学者未能主导的国际合作?
这一研究在国内却引来异议,为何研究发表到国际刊物上,而国内学者未能共同扮演主导角色或共同主导的角色?
对于2015年发表的这项研究,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表示:“文章出来时,就(觉得)很有问题了。科研合作是可以的,但是一个不是以中国人为主导,研究对象却全是中国人的研究还是让我们非常吃惊,1万多个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被全部公布出来,在网上免费下载,他们的做法虽然说‘符合’国际研究的准则,但是在这个对中国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遗传学研究中,中国科学家的角色是什么?”
此次bioRxiv论文发表后,再次引发国内研究者热议,而且观点不一。
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郑厚峰表示,“其实现在国际上还是很缺少中国人群的数据,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第三期只有504个东亚样本。这么大中国样本的测序数据,本应该成为中国人群群体遗传学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参考样本,但很遗憾,为什么这个研究不是由中国人主导的。”
尽管这项有关中国人群全基因组研究是对国际上全人群基因组数据的重要补充,但是不同的研究机构可通过这组汉族人群重度抑郁症的遗传特征,来分析汉族人群的主要遗传特征,并针对汉族人群来设计遗传芯片,它也可被用来指导临床研究,这对医药研发来说,带来的意义不言而喻。在目前国内制药普遍落后的情况下,显然存在一些不利的局面,国外药厂拿到这批数据,显然会赢得先机。
根据CONVERGE项目官网的介绍,该项研究得到了牛津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以及中国方面所有参与医院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但是,据国内一位人类遗传资源方面的专家透露,“参与该项目的主要单位,因手续不全,受到了处罚。”曾参与这个项目的一位研究者向《知识分子》证实了这一说法。他表示,这些样本在小医院里收集的,一开始他们好像找过管理部门,但相关管理部门不批准DNA外流,所以他们就选择在国内某知名测序公司进行测序。“遗传资源和数据的保护在国内已实行了十几年,一直挺严格的”。
国际上同类研究如何操作?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终身研究员刘海坤表示,“类似的研究在德国、欧洲其他地方以及美国,管控会非常严。通过比较在欧美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在中国做。即使测的最多的癌症基因组计划,想要从美国哪个服务器获取到病人的信息,也是非常难的,能深度挖掘数据的还是少数人。从纯学术的角色来看,科学的主流是讲究数据公开、透明。但这恐怕也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为什么这类研究在中国容易做。”
“光保护也没有用,还是要研究能力跟得上。这事发生在其他没有研究能力的小国没什么好说的。”一位在欧洲从事研究的华人学者评论道。
“目前,国内很多医院的主任只做临床,不做科研。国外的名教授要合作,他们就把样本拱手送人,只是为了在发表的顶级文章最后挂一个共同通讯作者名字,事实上,我们本来能自己做好这项工作。国内的遗传学研究水平已经是国际一流,近十几年来在顶级杂志比如《自然遗传学》上发表了非常多的一流论文。实为不为也,而非不能也。况且如果是国际合作,当然可以,但也应该由中国科学家主导。”仇子龙表示。
根据CONVERGE项目官网公开的出版信息,2011—2012年间,参与该项目的国内学者也发表了12篇 SCI文章,均在Flint教授发表Nature以前,但并未发现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而且这些文章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力。而Flint教授等人拿到数据后发现基因位点,才引发国际同行关注。
人类遗传资源如何科学利用?
据了解,目前人类遗传资源相关事务所依据的还是1998年制定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以及2015年10月公布的《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审批行政许可服务指南》。
针对此次bioRxiv论文,张学军认为,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些数据从哪里来的,其次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科技投入,而且中国的技术平台完全有能力自己做出来。如果是国际合作,是否经过了国家审批?因为很多数据是要公开的,要发表文章。所以国际上可以用这些数据来做进一步研究,这也无可厚非。另外,很多基因数据是要公开的,形成国际公用数据库,例如“千人基因组数据库”中有200多中国人基因组数据,科学家可以检索使用。与此同时,基因是不能专利的,它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但基因检测方法可以申请专利。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和研究涉及国家生物安全,同时也是推动人类健康福祉的重大战略资源,如何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如何进行规范的国际合作研究,值得多方思考。叶水送 陈晓雪 邸利会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7-07-24)冰盖模式研究有了中国“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