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新一期美国《财富》杂志刊登封面文章称,虽然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创业公司曾经被视为一种神话,但如今,这类企业却早已遍地开花。这种疯狂的投资环境虽然令人振奋,但隐患也渐渐浮现。
以下为文章全文:
估值高企
当斯图尔特·巴特菲尔德(Stewart Butterfield)去年秋天为自己的创业公司融资时,他制定了一个宏伟目标:要么估值10亿美元,要么分文不要。如果他的软件公司Slack达不到10亿估值,他也不会感到懊恼。事实上,Slack并不缺钱。它发展神速,每周都有成千上万人注册它的企业协作软件。巴特菲尔德认为,Slack真正需要的是10亿美元这样一个代表荣耀的标签。
“没错,这有点任性,毕竟这不是个小数。”41岁的巴特菲尔德说,“但从心理上讲却会产生很大影响。10亿美元比8亿美元好得多,因为无论对潜在客户、员工还是媒体来说,这都是心理上的一个坎。”果然,Slack去年10月最终宣布完成1.2亿美元融资——彼时距离其推出同名产品还不到一年。最终的估值是多少?整整10亿美元!巴特菲尔德终于梦想成真:Slack成为科技行业最新的“独角兽”。
不久前,上市前的科技创业公司实现10亿美元的估值几乎还是一种幻想。谷歌上市前从未达到这一水平,亚马逊或源自.com时代的任何一家元老级科技企业也都没有在上市前获得如此荣耀。
但今天,“10亿美元创业俱乐部”已经显得有些拥挤。当Cowboy Ventures创始人艾琳·李(Aileen Lee)2013年11月在TechCrunch的一篇博文中,给这种企业贴上“独角兽”的标签时,此前10年全美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软件创业公司只有39家。而如今,阵容早已扩大了很多。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已经有80多家创业公司从风险投资家那里获得至少10亿美元的估值。而由于这些企业仍未上市,所以肯定有一些企业的身份没有曝光。“独角兽”增长速度很快,甚至完全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现在逐渐开始令一些人感到担忧。
“独角兽原本是神兽,现在却出现了成群的独角兽。”风险投资公司Emergence Capital Partners合伙人詹森·格林(Jason Green)说,该公司投资的Yammer被微软作价12亿美元收购。
环境有利
但风险投资家们似乎并不打算止步于此,而是开始向着更大的目标迈进。他们开始物色有可能迅速达到100亿美元估值的企业——也就是格林所谓的“十角兽”。2013年末,只有一家私有公司达到过这一门槛,它就是Facebook。但现在已经至少有8家,包括专车服务Uber——它412亿美元的估值至少超过了70%的财富500强企业。
科技正在推动经济繁荣。智能手机、低价芯片、云计算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网络服务,甚至渗透进很多原本抗拒新兴科技的行业——Uber正在蚕食出租车行业,Airbnb颠覆了酒店行业。投资者从这场巨变中看到了巨大的机会。
整体的金融趋势同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股市长达6年的牛市为私有公司的估值上涨创造了有利条件,让最新一批科技创业者相信,只要他们愿意,就会有充裕的时间可以变现股票。创纪录的低利率水平也促使很多机构投资者探索风险投资这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监管压力的降低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2012年通过了旨在降低小企业融资难度的《创业公司融资法案》(JOBS)后,创业公司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迫使其上市前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参与。
最后,还有一项看不见的关键因素。在创业世界里,10亿美元的估值相当于一种担保:你可以借此向外界证明,你不再是急于卖身给谷歌的不可靠的创业公司。
“这显然给了我们一种认可,让我们可以招募一些非常重要的人。”按需杂货配送服务Instacart CEO阿普尔瓦·麦赫塔(Apoorva Mehta)说,该公司创立仅两年的时间,但其估值据报道已经达到20亿美元。“这也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基业长青的世界级品牌,而不是寻觅被收购的机会。”
泡沫再现
风险投资家认为,过往的数据可以支撑这种高企的估值。在.com泡沫破灭后,硅谷掀起了一股谨慎的风潮。投资者始终压低估值,避免自己的公司估价过高。这种战略一直持续到“Facebook风暴”来临。当年有很多谨慎的投资者都错过了入股Facebook的机会,因为他们认为2.5亿或5亿美元的融资额太高了。结果,当Facebook 2012年5月以惊人的1040亿美元估值IPO时,他们都追悔莫及。倘若一家创业公司能在短短几年内价值数十亿美元,为何还要计较几百万美元的买入价呢?
结果,根据律师事务所Cooley LLP的数据,2012至2014年间的A轮融资中位数飙升135%。这还引发了回声效应,每一轮新的融资都为下一轮融资定下了更高的基调。所以,风险投资家出人意料地引入传统机构投资者作为新的合伙人,包括富达投资(它领投了Uber最新一轮融资)和威灵顿资产管理公司(它支持了DocuSign和Moderna Therapeutics),以此来支撑独角兽等级的融资。我们可以称之为“滴升式经济”(trickle-up economics)。
同样对此形成促进的还有另外一大因素:美国企业的现金储备达到创纪录的水平。Facebook去年3月斥资190亿美元收购了移动聊天创业公司WhatsApp,一个月后又花20亿美元将虚拟现实眼罩开发商Oculus VR纳入麾下。2014年,谷歌斥资32亿美元收购智能恒温器公司Nest,苹果斥资30亿美元收购耳机制造商Beats,微软同样花费25亿美元拿下了热门游戏《我的世界》的开发商。就连医疗领域的风投也得以变现,把Seragon Pharmaceuticals作价17亿美元出售给基因科技(Genentech)。
这一切都给人“泡沫再现”的感觉,经历过上一轮泡沫的人感觉尤其深刻。“如果你现在是一名CEO,而你的年龄还不到35岁,你肯定没有经历过2000年。也就是说,你并没有亲眼目睹资本市场的崩盘。”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说,“经历过2000年的人从心理上感觉恐惧,因此过去15年始终都很抗拒风险。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那你可能会陷入一种危险境地,始终认为自己能以更高的估值融资。”
日趋谨慎
Greycroft Partners创始人阿兰·帕特里考夫(Alan Patricof)投资创业公司已经有40多年时间,他的态度就很谨慎。“人们都看重流量增长和营收增长,但这就像‘皇帝的新衣’。”他说,“总有一天,所有公司都需要按照市盈率来估值。如果IPO市场萎缩,或者因为种种原因而前景暗淡,人们可能就会后悔手中持有这么多股份。”
独角兽浪潮的支持者认为,这一次有所不同。在他们看来,很多10亿级别的创业公司拥有实实在在的客户和营收,而这恰恰是.com时期的企业所缺乏的。但没有任何一位风险投资家会盲目乐观到认为市场永远不会回调。
意料之中的是,很多风险投资家已经开始对自己投资的企业持谨慎态度。科技股去年4月遭遇的短暂低迷(尤其是企业科技板块)被业界普遍视作一大预警信号:创业公司应当控制自己的“烧钱速度”,尽量筹集更多的资金来避免未来的资金短缺。创业者似乎也很认可这种说法——至少都认同第二点: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数据,美国企业2014年第四季度的风险投资融资额创13年新高。
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Instacart的频繁融资举动:该公司本月早些时候以20亿美元的估值融资1.2亿美元,而此时距离其以4亿美元估值融资4400万美元才刚刚过去6个月。同样的理论也可以解释社交图片分享网站Pinterest在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间的3轮融资,其估值从25亿美元翻番至50亿美元。
风险隐现
但更加激进的融资无法确保这些“独角兽”的估值继续上涨。“从零做到5000万美元营收,与从5000万美元做到数亿美元有着很大不同。”格林说,“很多人都没有完成这种转变。多数都没有。或许这些公司中也会有一半无法兑现自己的潜力。”
有好几头“独角兽”都已经经历了估值降低的窘境。开源软件公司Hortonworks在私有市场的估值达到10亿美元,但去年12月IPO时的市值却降至6.66亿美元。(该公司的市值后来又重新突破10亿美元大关。)企业云数据存储公司Box可能会在几天内正式IPO。其IPO估值可能至少会较去年夏天通过TPG Capital等投资者融资时的24亿美元折价30%。
此外还有设计师作品闪购网站Fab,该公司曾经预计2013年营收为2.5亿美元,但最终只达到3000万美元。(它曾一度每月烧钱1400万美元。)Fab员工总数已经从750人萎缩到150人,该公司CEO詹森·古德伯格(Jason Goldberg)也已经将其转型为定制家具公司。曾经有报道称,Fab以10亿美元的估值融资约3.36亿美元,但古德伯格向《财富》坦承,该公司的估值从未超过8.75亿美元。
当然,即使是在市场最好的时候,投资创业公司也要面临很高的风险。“独角兽时代”来得虽快,但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随时可能发生逆转,令创业者和投资者措手不及。
“我认为2015年会有很多企业失败。”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 Capital合伙人、Uber董事比尔·格利(Bill Gurley)说,“如果你是一家市值3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就算你的股票跌到10亿美元,你还可以生存下去,因为你仍然可以通过发放期权来聘请新员工。但如果非上市公司遭遇同样的局面,他们招募人才和获得新投资的难度就会立刻增加。”
与此同时,预计将有更多估值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涌现——至少目前如此。“你不能置身事外。”格利说,“如果你是创业者,你的竞争对手以高估值融资1.5亿美元,并将资金投入到销售中,你有两个选择:既可以效仿它,也可以继续保守,但后者却会导致你被边缘化。”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风险投资家即使预见到失败,仍然会继续投资。他们总是怀有一丝希望,认为几头成功的“独角兽”创造的价值可以抵消其他失败的企业产生的亏损。
巴特菲尔德深知,如此唾手可得的风投资金有朝一日将会干涸。这也是Slack仅花掉了1%融资的原因之一。“我必须未雨绸缪,在Slack的经营陷入困境前做好准备。”保持节俭是明智之举。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独角兽”所带来的荣耀感正在不断降低。一旦这种荣耀彻底消失,他就必须追逐新的目标:盈利。(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