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记者 雍黎 报道
刷一下脸就能通过机场关卡、进入小区、甚至购物付款。这样方便、任性的“刷脸卡”生活方式就是由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下属智能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曦及他的团队带来的。
周曦和他的团队不是仅在“象牙塔”内搞尖端的科研,而是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让科技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他们提出了“科学家平台”的产学研创新模式,通过搭建“云平台”,为产业界提供成套设备、核心模块以及在线服务等多种技术成果。该平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的研究成果,再通过创新,开发了多种人脸识别技术。
“在真实场景下实现人脸识别身份认证非常困难。”周曦介绍,在银行、社保、边防海关、考场等真实场景下,现场人脸采集照片受光照、角度、遮挡等影响,加上身份证原采集相片像素较小等差异,往往和现场采集的照片相差很大。他们采用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将跨场景、非同源人脸图像映射到同一图像空间,有效解决了真实场景光照、角度、遮挡、年龄跨度对人脸识别的影响。而且高清重建神经网还会将身份证等低分辨率的证件照片进行高清化处理,去除皱纹、斑痕、斑点等影响,识别率达到95.3%,完成整个识别仅需要100毫秒。
该中心自主研究开发了国内首套“人脸识别支付”系统,“人证合一人脸验证”系统、人脸识别身份验证一体机、千万级人像搜索比对系统、跨摄像头特定目标人物识别追踪系统、大规模人群计数系统、多属性车辆检索系统等一系列智能安防产品,已经在成都、重庆、上海等地使用。截至去年9月底,中心已签约十多个项目,累计实现合同金额2400多万元。
而创造这些成果的背后是“80后”的周曦和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科研团队。周曦说,带生物识别的智能信息设备产业将在2020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的规模。周曦希望自己的研究不仅能在建设平安城市、智慧城市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能推动重庆地方经济在智能信息设备产业上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