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马芳
近期,一个体积达数千立方米的银色水滴形气囊将从深圳龙岗光启阿波罗基地升空。这艘名为“云端”号的新型空间飞行平台可以为深圳和香港周边地区提供免费的“超级Wi-Fi”;通过一根光纤与地面骨干网的连接,“云端”号还可以实现大数据的高速传输。
除了巨大的“云端”号之外,光启在2014年末发布的空间通信、地球观测、载人近太空旅游、个人飞行器、低成本空间物流等不同高度的各类颠覆性空间技术引发各界关注。
“凭 借我们在材料、通信方面的全球领先技术,光启成立时就在航空航天领域深耕。我们一直努力将这个大众感觉‘遥远’的领域民用化、商业化。”深圳光启高等理工 研究院院长、光启科学董事局主席刘若鹏日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光启的目标是在空间商业领域建立颠覆式创新的全球生态圈,长期计划是聚集10家全球 颠覆性技术的公司。
“80后”科学家
发明隐形衣携团队回国创业
2010年7月13 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创建团队的5名“海归”平均年龄为30岁,院长是当时未满27岁、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深圳 人刘若鹏博士。创建团队之所以选择“光启”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并以此励志为中华科技复兴而奋斗。
刘若鹏曾经就读于深圳中学,大二时就加入到仅仅诞生了3年的超材料研究工作中。在杜克大学期间,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利用超材料技术研制出通过引导微波“转向”防止物体被“发现”的“隐形衣”,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刊登后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抱着产业报国的信念,加上看好深圳良好的创业环境,刘若鹏选择回到深圳创业。他率领自己的核心团队在深圳成立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成为广东首批引进的12个海外创新科研团队之一。
“光 启”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中国源头创新的最前沿。海归、博士、80后、高科技领军人才、前沿交叉领域研究,这些闪耀的字眼都是这个团队的关键词。伴随着关注, 人们的质疑也一直持续:这5名握着“隐身衣”钥匙的年轻人能做出什么来?号称希望成为中国的苹果公司是不是空谈……
4年多来,光启渐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11 年起,光启用超材料掌控电磁波传播,催生出包括超材料超薄平板卫星天线在内的多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应用。2011年起,光启开始实施专利战略,截至 2014年6月,创新技术专利池拥有近3000件以超材料技术为核心的专利,占过去10年相关领域专利申请量的86%。同一年,光启还牵头成立了深圳超材 料产业联盟,驱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2012年起,光启用“一束光”引领人们进入光子时代。智能光子技术是光启全球首创的源头创 新技术,光启已在智能光子领域共申请700余项专利。在位于深圳高新区软件大厦的光启办公室中,刘若鹏曾用一把指纹光钥匙对着门禁的光子接收器发出一束 光,打开门开始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在2013年高交会上大出风头的智能光子技术,在光启早已是员工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光启办公区域几乎见不到传统的门 锁和钥匙。
2013年以来,光启还凭借超材料方面的优势,致力于打破临近空间的寂静,让地球充满更加智慧的服务。在光启的临近空间飞行器上包含上百项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和发明专利。2014年,光启旗下光启科学在香港主板低调借壳上市,在新业务的带动下,公司股价一路狂飙。
如今,光启已形成约有350名各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团队,研发人员占60%以上,大部分拥有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仅28.5岁。
“外星人科技”
打造颠覆式创新技术生态链
2014年12月22日上午,光启阿波罗基地在深圳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记者在龙岗区一个尚处于开发中的小山上看到,占地超过1万平方米的光启1号空间库充满科幻感。这个国内最高的充气膜结构建筑中,停放着体积巨大的“云端”号,另一个颠覆式空间技术平台“旅行者”号的迷你版也初次亮相。
刘 若鹏告诉记者,“旅行者”号计划今年上半年在新西兰放飞,其球体直径约为40米,充满氦气后总重量将超过1吨。它的使命相当于“超低卫星”,放飞后将于临 近空间完成长时间的环球旅行,可以实现对空对地的监控观测。值得关注的是,“旅行者”号还在研发载人功能,最快今年即可对外销售舒适太空旅游的门票,价格 仅为几十万元人民币。
除了“云端”号和“旅行者”号能提供更加便捷、经济的通讯覆盖、大数据收集推送、近太空旅游服务之外,光启科 学正在投资并购新西兰个人飞行器设计制造商马丁飞行器公司和加拿大新型飞行器生产商太阳方舟,前者能将人类随时随地自由翱翔天空的梦想变为现实,后者则让 未来“零燃料”环保低成本运输成为可能。
马丁飞行喷射包(Martin Jetpack)曾被《时代》杂志评为2010年“50大 最佳发明”之一,是世界上第一款商业化、实用化飞行喷射包,可以让人像“钢铁侠”那样飞来飞去。目前定型的马丁飞行喷射包载重量为120公斤,由200马 力的汽油发动机提供动力,装满汽油时可在海拔1000米高空以74公里时速飞行30分钟。据刘若鹏介绍,马丁飞行喷射包预计2016年上市,可能会提前至 2015年上市,中国有望与全球市场同步发货。
太阳方舟(Solar Ship)的口号是“无道路,无燃料,无机场设施”。它采用 混合动力,包括浮力气体(如氦气)、空气动力和太阳能,其顶部铺满轻便而高效的太阳能电池为马达提供电力,从而带动螺旋桨。它可长时间飞行,载重量大,对 跑道的要求也不高,已开始在地形险峻的加拿大北部偏远地区投入使用,运送成本大大降低。
“目前,太阳方舟的主要应用在加拿大北部地 区、非洲偏远地区,我们计划将它引入中国市场,用它来提供极低成本的航空货运。”刘若鹏告诉记者,太阳方舟目前设计了多款产品,分别命名为无人机 (UAV)、禅舟(Zenship)、大山猫(Caracal)和金刚狼(Wolverine)等。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还只是 开始。刘若鹏称,光启科学的昵称是“外星人科技”,光启科学正在打造颠覆式创新技术生态链,无论是收购马丁飞行喷射包,还是Solar Ship,都还是 开始。光启将凭借全球领先的新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优势,通过开发各个空间高度的新型任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空间服务。
“我 们抱着对科学和未知的探索精神,让光启成功孕育了一系列的源头创新科技。我们勇敢站到了全世界科技创新的潮头,告诉人们我们的三个梦想:尖端装备的革命、 生存空间的拓展、生活方式的变革。”刘若鹏告诉记者,光启在Meta-RF电磁调制技术、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等领域总体进展非常顺利,发展非常快, 未来的光启应该是全球超材料领域的“苹果”式引领型创新企业,希望实现人类的梦想,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记者手记 小微企业中更可能出现引领型创新者
苹果公司的成功举世瞩目,但正如《富足》一书中指出的,如果没有“DIY”创新者,就没有硅谷引以为傲的车库文化和创业浪潮,也就不会有苹果个人电脑。
一些大公司想不到或者认为不可能、难以做到的事情,小型组织却能给出一个精彩的演出。仅在深圳,就涌现出光启、华大基因、大疆创新、柔宇科技等引领型创新者。
“很 多东西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去做。但在新兴领域里先做一秒钟和后做一秒钟差别很大,人家先做了,就算你后来做出来了,人家也不认可你,你就 是山寨的。”刘若鹏说,梦想与创新是永远是一对双胞胎,创新源于梦想,所有的钱、资源、市场都会集中到真正的创新者身上。
记者了解 到,光启的5位海归博士也经历了一段困难的时期,研究多年的超材料在国内仍是一片尚未开发的领域,很多人对他们的专业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们可以实现什么。 建不起实验室,他们就找来一栋尚未竣工大楼的地下车库;买不起实验设备,他们以便宜的价钱租用别人准备废弃的机器;没有支援,他们跑遍珠三角的城市向政府 和企业寻求“赞助”。
不过,光启最终抓住了机遇,将政府支持的民营研究院、新兴的创新型企业以及社会资本、风险投资结合在一起,既有基础研究,又直接面向产业化,建立起了创新与产业化无缝连接体系,建立起国际化的团队,在全球还未产业化的领域来做出了尝试。
“深 圳应该扶持一大批小微企业,不过光启应该不算是小微企业了。”在刘若鹏看来,大企业倒起来也很快,日本把宝押在丰田、索尼等大企业身上,过去二三十年,从 统计结果上来看是不成功的,至少日本经济在衰退;美国把宝押在小微企业身上,很多企业没几年就发展非常快,硅谷依然有很多科技创新,保持引领全世界经济的 态势。
总指挥:张东明 王更辉 策划:邓红辉 陈韩晖 统筹:谢美琴 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