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军
十秒钟短暂的思考,孙振耀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1991年,在台湾惠普工作了9年的孙振耀已经是惠普台湾地区的副总经理。10月份生日那天,他突然间接到总部打来的电话,问他愿不愿意去大陆任一个部门的总经理。十秒钟的停顿,然后他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去!
现在回想起那十秒钟在想什么,他说就是突然,没去过大陆,全是未知,很自然而然地犹豫了一下。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2014年10月份,孙振耀在北京过的生日,邀请了一些好友,庆祝他来大陆已经23周年。惠普16年职业经理人,走到自己事业的顶峰。从惠普退休后,不安分的他继续在大陆打拼。机会在这里,23年前他选择的是一条“不归路”,他就一定要在这里折腾到底。
从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到年过半百的创业新兵,他经历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超国民待遇,现在又赶上了全民创业热潮,不由感叹:“人,很多时候是机遇。”
2014年年底的某一天,他坐在东三环一个五星酒店的大堂吧,与《中国经营报》记者深聊三个小时,有刚来大陆时的茫然,有事业不断攀升的骄傲,有离开时的伤感,有再创业的艰难。他最后告诉记者,还没有折腾够,下一个创业项目已经在酝酿中了。这一年,他已经58岁。
赶潮——从台湾到大陆恰逢外企在华的黄金年代
惠普是1985年进入中国大陆,IBM、英特尔等高科技公司也在那个时候前后进入,但在最初的几年,惠普是与电子部下面的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当时有些国企性质。那时候,他们的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国内主要是政府和国企客户,生意也不是性价比好就可以买,进口受到严格地控制。
孙振耀刚刚来到大陆的时候有些蒙。过了一段时间了解了大陆市场的游戏规则,惠普不需要制定什么中国大陆战略,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批文、外汇指标上下工夫,还有就是到美国去拿出口批文。当时教育部有一个全国计算机改造项目,300多万美元的项目,但是美国出口批文就等了两年,因为除了中国在进口方面的管制,美国对出口高科技产品也受“巴统协议”的严格控制,一定要低于巴统限制的机器才可以出口到社会主义国家。
“那时候谈的不是产品折扣,是汇率。官方汇率是1:8,如果谈到1:10就有利润空间了啊。”孙振耀很快适应了大陆的游戏规则,生意做得得心应手起来。当时美国总部对中国不了解,认为中国市场很大,提出一些非理性的希望,孙振耀可以底气十足地说:“行,你来啊!”但总部没有人敢来接这个摊子。
其实,美国总部对中国市场的不理解和过高希望,在IBM、微软等这些跨国公司一直都存在,特别是微软中国的领导人走马灯一样地换也没有解决业绩问题,就是总部对中国市场的非理性判断所致。“几届微软中国区的老总都跟我抱怨过。”
后来,“巴统协议”取消,进口批文取消,国内一批做PC的厂商开始慢慢壮大,惠普也分批回购股份,成为真正的外资企业。限制少了,竞争来了,中国惠普也开始跟上惠普全球的节奏。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外企在中国享有超国民待遇,“三减两免“,受地方政府欢迎,得到各种优惠政策,日子过得很舒服。
后来发生了很大变化,让孙振耀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两点:第一点,渠道建设上惠普向联想学习。联想是第一家在中国布销售网点的IT公司,这让外企很苦恼,他们以前只是代理的形式,惠普自己的触角根本无法深入到真正的市场层面。后来孙振耀向总部汇报,直接“COPY”联想模式。第二点,竞争格局开始变化,中国用户的特殊需求体现出来,惠普开始考虑本地化的问题,将研发引入中国,产品开始针对性地为中国老百姓设计。
退休——一个人的转折和一个时代的变迁
再后来,中国客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只做政府、国企,后来中小企业、个人消息费者也成为市场主力。这个时候,惠普就必须要着重塑造品牌形象。“对中国惠普总裁的要求改变了。以前是不需要抛头露面,处理好跟政府、客户、员工的关系就好。后来就必须塑造个人形象,帮助企业品牌的建立。”孙振耀等一批跨国公司的老板开始成为明星一样的人物,职业经理人的概念也慢慢影响到中国企业。孙振耀成为中国惠普的代言人,人们已经习惯将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
但,2007年4月6日下午,惠普突然对外宣布,在惠普工作25年的孙振耀全球副总裁、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总裁已加入“惠普提前退休计划”,将于2007年5月31日起卸任。这在当时是轰动业内的消息,本报也参与了当时的报道。
2007年退休,是孙振耀人生的转折点。身处竞争最激烈的IT产业,很多变化点点滴滴在心中积蓄,让他对这个职位的未来有了清醒地认识。“第一我意识到惠普的战略有问题;二外企在中国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超国民待遇不会太久,优势也不再存在。”
外企的优越感在慢慢消退。约见高级别的政府官员越来越难,国内的企业也不再看惠普的“脸色”。“以前多风光啊,惠普开会,所有企业都要跑来捧场。后来是他们开会,我必须要去站台。”做出离开的决定前一晚,孙振耀哭了,哭中有几层复杂的意味,连他自己也分辨不清。
WTO之后,IT是最早开放的产业。开放并没有挤垮中国企业,相反却促使中国企业迅速强大了起来。“越放开,面临全球竞争,发展会越好。汽车管制多,所以到现在都不行。”当中国的IT企业发展起来,国外的IT巨头在中国的地位自然会发生变化。
创业——五十岁人挑战二十岁人的极限项目
曾经是明星一般的职业经理人,孙振耀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认为这也是他“不断折腾”的价值。他曾说,希望在自己的墓志铭上有诸多评价,其中有这样两条要排在前面:1.这个人曾经服务于一家全球最大的IT公司(HP)25年,和她一起经历过数次重大的变革,看着她从以电子仪表为主要的业务变革成全球最大的IT公司;2.这个人曾经在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工作16年,并担任HP中国区总裁7年,见证及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最新突破阶段,与中国一起成长。他自认为,惠普25年时间,完成了这两项。
离开惠普时,孙振耀已经51岁。接下来如何选择?他选择继续留在中国市场折腾。
2008年,他担任台湾扬智科技董事长和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并领导海辉软件实现了快速增长,于2010年6月30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服务外包企业。此时,他还是职业经理人的形象。
在2012年他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创业。“我跟别人说创业时,很多人都笑,说没有人会投资给五十多岁的创业者。”但后来,孙振耀还是凭借自己的魅力拿到了投资。
以前作为职业经理人,所有压力都不足以让他失眠,但在他自己创办的公司正式亮相前一晚,孙振耀失眠了。他的第一次创业选择了教育领域,但从职业经理人向创业者的转型,对他来说等于从零做起,公司揭幕时,他甚至都没有太想清楚到底怎么做。
他两年多前创办的致行教育,后来与ATA公司合并,再后来他就退出了那家公司。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外界也有很多传言,说他只会作秀,不会做公司。在这一次采访中,孙没有太多为自己辩解,只是强调,那一次创业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他决定还要再创业,新的项目已经在进行中。“很快会有好消息告诉你。”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杨壮曾这样评价孙:上世纪50年代生于台湾的孙振耀,从小接受的是台湾传统文化,后来到部队服兵役,接受的是严格的规则教育,崇尚的是一种相对比较固定的价值体系,持续的组织架构和组织文化的影响,加上他的工作经历,其言行体现了大公司的组织、文化特征。为什么要从职业生涯转到创业生涯?“我会给他一个建议,他可能到学校教书更好。因为他的经历、阅历、性格特质和核心价值观可能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很多同时代的明星职业经理人退下来之后,都是去企业作顾问,或是到处去讲讲课,很体面。但孙并不认同,“那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可以用来做公益,但不能做事业。”他决定,就是要跟20多岁的创业者一起“折腾”,“他们说我是逆生长的,从管理一路往下走,公司越做越小,但挑战却越来越大。这是我的选择。”
对话篇 曾经的成功是创业时的负能量
《中国经营报》:中国正在面临“新常态”,产业升级,企业也要转型、变革。作为多年的职业经理人,你对转型、改革中的企业,有什么建议?
孙振耀: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好企业战略变革与组织能力变革的关系。战略本身是企业对未来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假设,战略需要企业付出很多资源来建立支持战略的核心竞争力,而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调整企业组织能力使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组织变革中最重要的是三个因素:人才、管理和企业文化。人才决定企业是否具备变革能力;管理,是企业组织制度设计;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思维方式。
战略变革需要配套的组织能力变革,而组织能力的变革涉及企业人才变革、管理方式变革、企业文化变革,让企业拥抱更专业的人才和建立合适的管理制度,而企业的这种能力可以被专业化和被培养。
《中国经营报》:现在全国都出现创业热潮,很多大学生没毕业就开始创业,你认为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孙振耀:全社会鼓励创新当然是好事情。但我不赞成大学生创业,每个人都想学乔布斯。事实上我们知道,创业失败是最正常的,我们知道通常创业成功率是1%,那么有99%的成本被浪费掉了,这对社会是巨大的浪费。本来这些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帮助更成熟的想法成功。年轻人,最好有四五年的职场经验后再创业,那时候他们的人格开始成熟,对产业也有了认知,不会过于盲目。心智相对健全,也能承受失败。
现在社会的宣传也有问题,舆论导向是快速成功、快速捞钱、快速成名,社会就越来越浮躁。大家都愿意做轻资产的模式,其实做什么将来也需要好的产品啊!还是要扎扎实实把事情做好,有匠人心,创业也不要扎堆、不要跟风,要做自己有“手感”的事情。
《中国经营报》:作为有经验、有资源的职业经理人选择创业,你的起点是不是比别人高?
孙振耀:到今天,我感受到做职业人士跟做创业者中间是南和北的差别,事实上我是一个所谓的成功的职业人士,也注定了今天要做创业是非常难的,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在职业上面所积累的东西,有大半部分在创业的时候都是无效的,或者是负能量。
第一,岗位。职业经理人的岗位都是被企业设计好的,所以作为职业人士,要理解这一点:不是你自己决定要是什么样子,而是你合不合适这个工作。而创业是你自己设计自己要做的事,这个工作不是别人帮你设计的,空间更大了,选择也更多。
第二,执行。职业经理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命必达”。所有的经营者、创业者、公司的CEO或者一把手,交给你任务的时候,他希望看到一件事情,就是你确实能落地,一步一步完成工作。好的职业经理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训练的。创业则非常强调创意,即使是模仿别人的商业模式,过程中也需要创意。这个创意对我是很大的挑战。
第三,可预见性。职业人士的环境是可预见性,这个工作担当什么职务,有什么KPI,有什么专业,都是可预见的。创业像跳水一样,你不知道下面的水有多深,但还是一定要往下跳,只有入水那一刹那才知道。
第四,他证与自证。职业经理人的评价是“他证”,别人认为你怎么样你就怎么样,而不是自己认为的,这是最大的悲哀。职业是他证,创业是自证,你追求的是自己的理想。
《中国经营报》:你的第一次选择做教育,结果并算不上成功。那一次的经历有什么心得?
孙振耀:有专业的人创业都容易成功,做管理的人做职业经理人更容易成功。我没有专业,在创业上来讲是有先天缺陷的。我这一辈子之前干得最好的就是100以外的事情,从100到1000、10000,但从0到100是持续创业家干的事情,我现在正在学习如何从0到100,思维模式在改变。
现在总结,创业有几条很重要:第一是兴趣,创业一定要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有兴趣,不断专注它,坚持一辈子,你就可以从不懂到专家。第二是信仰,你要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可行的,是有商业模式的,在你做成之前别人都可以随便踩你一脚,直到你做成为止,这需要有极大的信仰。第三是专注,创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有很多不可预见性和风险,必须要非常专注。
见证篇 惠普之道的中国演绎
“所有的全球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入都很大,所以中国也越来越成为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只有在中国,你才会一夜之间发现你的竞争对手突然增加了400名销售人员。”惠普全球副总裁中国公司总裁孙振耀形象地描述如今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竞争的残酷。
把全球战略和本土市场实际情况结合更是成为孙振耀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今,在惠普全球的业务中,中国惠普始终保持着业务的高速增长,2004年业务增长更高达30%,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子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的最高管理者,孙振耀最为自豪的事情就是历时1年多、申请26次的“中国计划”获得全球第一女CEO卡莉的认可。
——本报2005年1月3日报道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