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发展步入快行道 避免形成增量地方隐性债务
2020-04-10 10:44:43 来源:金融时报
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和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成为现阶段的主旋律。业内人士认为,发展5G通信网络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不仅可以部分对冲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还将为国家经济升级、科学技术进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数字动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新基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商业银行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面对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如何抓住新基建风口,为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新基建发展步入快行道
伴随着数字技术在疫情期间的普及运用,更多人意识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性。
与传统基建聚焦“铁公基”不同,新基建聚焦“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主要包括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以及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
中信建投最新发布的研报称,2020年新基建投资总规模有望达到9120亿元,可以拉动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近0.7个百分点。
在分析人士看来,传统“铁公基”建设因为投资规模巨大、资金回收周期长,而且公益性较为突出,因此,主要以国家预算资金或国有部门投资为主,而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则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新基建投资主体大幅放开,社会资本参与空间增大,对财政直接投入的依赖性较传统基建降低,在融资方式上更加注重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方式并行。”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周昆平表示。
“新基建融资要更加多元化。”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认为,地方政府资金有限,要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指导地方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形成有效的投资。同时,应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担保基金等方式不断吸引市场资本参与到新基建项目建设中来。
银行将加大新基建信贷投放
业内专家称,目前,新基建中的一些领域,如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也是商业银行积极布局转型的方向。
例如,部分银行试运行了5G智慧银行网点,通过5G网络的布设,结合生物识别、智能配送、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智能、智慧网点的应用。
“近几年商业银行不断强化金融科技投入,并积极融入实际业务。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的线上无接触贷款等业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了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副调研员王丽娟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王丽娟认为,新基建中另一些领域的发展,如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则需要资金的支持,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进一步发挥信用中介的作用,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助力“新基建”的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位银行高管在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明确表态,2020年将加大“新基建”领域的信贷投放。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2020年,工行将增强对优化产业架构、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对物联网、5G技术、数字技术等新产业、新业态的服务水平,强化对未来经济增长核心动能的支持。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章更生表示,2020年,建行国内贷款投放预计将加大投向三大领域:一是医疗、卫生、健康方面;二是有1万多亿元市场规模的新基建;三是传统基建。
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判断,疫情之后,国家会出台新一轮支持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最有可能的就是新基建。
需进一步创新业务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中的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大部分属于轻资产行业,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信贷政策,创新业务模式,更好地匹配新基建领域的金融需求。
对此,有专家建议,商业银行要综合运用贷款、发债、租赁、夹层融资、股债结合、投贷联动等多种融资工具和手段,为不同项目提供差异化融资方式。此外,银行应加大与保险资金、私募基金等外部机构合作,共同为新基建提供融资服务。
李建军表示,新基建项目与传统项目的不同之处是高技术创新,轻资产、缺少抵押品的情况比较多。银行的贷款产品应该更多从未来收益来考虑,开发以未来收益权为主的金融产品以及知识产权抵押的产品。如当前很多银行设立了理财子公司和投资公司,可以考虑从股债结合的角度消除信息不对称,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
“一些大中型银行可以发挥集团化优势,采用投贷联动等方式为新基建提供精准金融服务。”王丽娟认为。
还有专家提出,新基建的承建、运营和融资主体应确保合法合规,并以商业性机构为主,不能增加政府隐性债务。
在风险控制方面,周昆平建议,商业银行需适应新基建项目融资规模较大、融资期限较长的特点,合理增强项目长周期角度的风险评估力度,着力加强实效性贷后管理措施。强化在新基建融资领域的市场化、透明化规范操作,防范部分新基建项目尤其是地方平台参与的新基建项目的合规风险,避免形成增量地方隐性债务。
相关阅读
- (2020-06-08)热搜过10亿涨停摁不住 是当代夜经济的“代名词”
- (2020-06-08)格力电器直播带货 还能撑多久?
- (2020-06-08)百事收购百草味 改变行业“小散乱”的发展格局
- (2020-06-08)泡泡玛特赴港上市 新的竞争对手有效竞争
- (2020-06-08)“不着急”的网易 还是快人一步
- (2020-06-08)将建医药价格和招采失信清单 退回不合理收益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