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揭秘没有台词的“默剧”:和哑剧一样吗?

2017-07-20 11:1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片来源:天桥艺术中心官网截图

一名或者数名演员在台上,有丰富的肢体动作,但却没有过多语言……这就是默剧。场景或许单调,但却很能引发观众的欢笑与思考,喜剧大师卓别林,就曾表演过多部优秀默剧作品,广受好评。记者此间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官网看到,在八月的演出剧目中,著名默剧作品《斯拉法的下雪秀》定于八月底上演,该剧曾获得爱丁堡艺术节评论奖等多个大奖。那么,默剧起源于何时?演员们又是怎么靠肢体语言、音乐来撑起一台出色的戏剧呢?

据公开资料显示,默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已经有了默剧。一般来说,默剧的演员不能说话,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感情、推动剧情发展,但可以有笑声、哭声,有时还会借助旁白来完善情节。这就对演员之间表演的默契度要求较高。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到了18世纪,默剧成了英国最风行的戏剧形式。

《斯拉法的下雪秀》海报。图片来源:天桥艺术中心官网

按照不同表演方式,默剧又分为白脸默剧、小丑默剧、面具默剧等等。不过,默剧有一个比较大的缺憾:由于较少借助语言,对视觉效果追求比较高,一台默剧表演下来,花费会很高,所以,风行了一段时间后,默剧最终被后来兴起的现实主义戏剧取代。

单从表现形式看,默剧和号称“以肢体动作取代语言”的哑剧是一样的。但有专家认为,二者内涵还是有不同的,默剧之“默”,指的是沉默与默契,并非否定语言功能,相反,正式要通过舞台形式来表现戏剧“非语言性”的意境;但哑剧的“哑”指的是“无语言”,前提是否定语言功能,纯粹使用肢体动作来演绎戏剧,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资料图:西班牙经典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现场剧照。 主办方“品质舞台剧”供图

现在,比较知名的默剧大师之一是法国的菲利普·比佐,作品有《静默回忆》等等。1962年,8岁的菲利普·比佐偶然观看了默剧大师马赛尔 马尔索的表演,从此喜爱上了这种表演形式。20岁的时候,他拿到了巴黎国际默剧大赛的金奖,如今已被公认为一流的默剧表演艺术家。在菲利普·比佐的默剧表演中,有时不借助背景,他独自在静寂的舞台上,一身白衣,一张充满情绪的脸,演绎人生中的小片段,如《最后的船》。

与菲利普·比佐的作品不同,西班牙经典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中,演员用面具遮挡了面部表情,只靠肢体动作推进剧情。《安德鲁与多莉尼》全剧没有一句台词,仅靠三个演员和十二个面具演出。据媒体报道,2012年至2015年,《安德鲁与多莉尼》曾来中国七度巡演,收获无数掌声、泪水与欢笑。

《斯拉法的下雪秀》剧照 天桥艺术中心供图

而《斯拉法的下雪秀》是俄罗斯著名丑角大师斯拉法 波鲁林的代表作,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演出揉合了默剧、形体、舞台视效和知名的乐曲。该剧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斯拉法的童年经历,表达了童年的孤寂和对母亲的依恋,玩雪的快乐和雪带来的冲击力。海报上的演员穿着黄色的小丑服和红色的鸭子形状的鞋,表情滑稽又引人深思。

“默剧演员不可以说话,通过肢体动作进行表达,只是表演动作、表情比较夸张。”默剧导演薛佳对中新网记者解释了默剧的魅力所在,即不在于复杂的情节,而是富有艺术感的表现力,“它们情节一般不复杂,会给观众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