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曝明星天价片酬 广电总局:坚决遏制
2016-08-29 17:34:3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一开口8000万,这样的天价是我们无法承受的,一个明星得养活多少酒囊饭袋才喊出这样的价格。”近日,一家投资真人秀节目以及影视项目的内容生产公司的负责人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吐槽。而8000万是前几年复出后靠几部热播剧火起来的一位女明星的价格,这个数字,基本上是在目前国内一线明星片酬的大致范围内的,但在2003年,其参演的影视剧的片酬基本是打包计算,也就十几万。。
就在该负责人吐槽后的一周,8月26日,央视和广电总局就明星片酬同时发声。央视就明星片酬进行报道和点明批评,提到《如懿传》周迅霍建华片酬加起来合计1.5亿,《致青春2》、《幻城》、《九州天空城》、《老九门》演员们片酬动辄几千万。广电总局党组发出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指出“坚决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问题”。
消息叠加出现后,包括上述负责人在内的影视传媒公司的管理层几乎都保持了沉默。上述负责人表示:“从通报看,明星片酬被调控似乎是定局,但明星片酬是市场行为,若是靠市场自身调控,我们并不看好,而且明星有的是招对付片酬调控,至于通报对行业的发展是好是坏,目前并不好下结论。”
“中国式大片”催生高片酬演员?
中国电影在2002年才开始产业化改革,一方面是应对WTO之后进口影片对国产电影的冲击,另一方面是中国电影在1999年跌入谷底,当年的票房才达到8.1亿元。中国电影需要一次脱胎换骨,而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核心就是允许民营、外资进入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放映环节。
正是资本力量的助推下,中国电影的产量从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406部,电影年票房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扩大到2008年(不含农村市场)的43.41亿元,比2007年增长30.48%,增长速度全球第一。
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中国式大片”的探索成为中国电影黄金发展时期的主要模式,大导演、大投资、大明星、大制作“引领着”中国电影的加速度。
以这个时期的几位商业大片大导演为例,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对外号称总投资为3000万美元(2.4亿元人民币),请来的是李连杰、张曼玉和梁朝伟的超级组合,明星成本就几乎达到了投资成本的一半以上,有消息称,李连杰一个人的片酬就达100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女二号章子怡,当时的章子怡凭借《卧虎藏龙》中玉娇龙一角成为新四小花旦,之前其主演的《我的父亲母亲》片酬约27万元人民币,《卧虎藏龙》虽然片酬降低约13万元人民币,但令她在好莱坞崭露头角,此后参与《尖峰时刻2》的演出则让其片酬涨到45万美元。
2004年,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总投资对外号称3.1亿元人民币,主演为宋丹丹、刘德华、章子怡、金城武。以刘德华在华语电影圈的地位,其片酬也在千万以上,而当时与富贵子弟谈恋爱的章子怡同样不逊色,圈内人士表示,当年其片酬已达60万美元。如此一算,几大主演的成本至少占到了《十面埋伏》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2006年,主打贺岁片的冯小刚也投身商业大片行列,其导演的《夜宴》号称投资2亿元人民币,主要演员几乎都是国内最一线的阵容,包括章子怡、葛优、吴彦祖、周迅、黄晓明等,此时的章子怡的片酬已近千万。
2008年,吴宇森执导的《赤壁》号称投资8000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高达6亿元),演员片酬中,周润发以好莱坞方式计薪,据传高达7800万人民币,其他演员的片酬在几十万到800万之间,整部影片演员片酬接近1亿元人民币。
在这个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式大片”的探索是有一定积极的探索作用,但这样的大片也曾一度与“忽悠”一词等同,有评论这样认为:“长久以来的中国式大片已经约等于混乱剧情加拼凑明星加五毛特效所诞生的怪胎。”
诸多电影人认为,“中国式大片”助推起来的中国电影高增长的背后存在不少问题,集中在因明星高片酬而抬高电影成本,以及过多资本涌入市场破坏电影发展等几大方面。
以电影投资成本为例,主要包括内容制作与宣发两大部分,核心是内容制作,内容制作中演职人员成本是最高的。
据本报记者了解,有的电影投资80%用在了演员片酬方面,这是国外没有的比例。实际上,目前中国有些明星的税后实际片酬甚至高过好莱坞一线明星,曾有知名影视公司负责人表示,“中国的艺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艺人,片酬不仅一年一变,而且在双方合同中,很多艺人要求的都是税后片酬,税让制片公司出。结果演技还那么烂,这样的烂明星也就在中国才诞生。”
此外,资深电影人王璐表示:“没有人计算过,从2002年到2008年,中国电影每年的投资总额变化是怎样的,但的确与社会资本向影视产业的大量流入不无关系。数据显示,电影投资主体从2002年的几十家发展为2008年的超过300家,平均起来的投资成本在几千万左右,但有多少家赚了钱?谁又再乎是否赚钱呢?”
在影视圈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每年上映的影片中5-8%的影片是赚钱的,本报记者在2005年到2008年所接触的投资者中,“钱多玩玩电影”的以“赌博”心态为主的投资人并不少,即便有些大投资、大制作的“中国式大片”同样出现在赔钱影片的行列。
“2008年,中国式大片已有一些风险性的危机,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2009年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影视传媒公司的上市,加之地产、能源型企业的转型,热钱再次融入电影行业。”王璐认为。
据不完全统计,单是华谊兄弟的上市就带来200亿的热钱进入,至今,已有几千家影视公司诞生,“中国式大片”继续前进。
2010年和2011年的影视剧市场基本还是以“大导演、大投资、大明星、大制作”为主要打法,但姜文的《一步之遥》、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等大制作则让这些大导演都走下了神台,大导演大制作未必就高票房,有时还会惨不忍睹。
虽然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在这期间有发过光,但随着2014年,占据中国富豪榜单前十位的集团,尤其是BAT的大举进入影视产业,进入10亿票房时代的中国电影超越好莱坞貌似指日可待,制作公司计划投入的上亿元投资的影视项目比比皆是,而各路崛起的小鲜肉、网红身价也暴涨,有些演员因为一部影视剧的火爆,其身价一年之内就会暴涨百倍。据本报记者了解,一线明星的片酬至少在几千万元,二线明星的片酬在几百万元到一千万元上下。
天价片酬的“毒瘤”该如何摘除?
即便明星片酬高让投资者苦不堪言,但一部影视剧的制作终究离不开影视明星。本报记者所熟悉的一些金牌制作人所制作的每个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演职人员的搭配组合,什么样的阵容可以使得项目在预售时买出最好的价格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无论是哪个播出平台都无法忽视明星粉丝与消费者的感受,这也是通报中的有些内容可以理解为主管部门的出发点是好心的,是想办好事的。”上述负责人表示。比如,通报要求,各级电视播出机构在电视剧购播过程中不得指定演员、不得以明星大腕作为论价标准,在电视剧宣传工作中不得对明星进行过度炒作。
那论价标准该是什么呢?
一个影视剧项目从投资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明星阵容是最先吸引投资者以及播出平台的。以电视剧为例,与论价标准相关的就是产品的收视率以及广告收益,也就是核心的“千人成本”和“收视点成本”,前者指的是某条广告被1000人次的受众量看到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后者指的是某条广告每得到一个收视率百分点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两个指标直接反映出广告的投放成本和播出效率。
毫无疑问,节目收视率越高,收视点成本越低,广告传播效果也就越好,广告时段的销售价格也就越高,这是一条看得见的商业利益逻辑。同样的逻辑在电影票房、视频点播率是相通的,当然在收视率、票房、点播率的追逼下,背后的许多数据也有造假的成分,但能看得见的商业利益都是与明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些投资者与播出平台表示,若按照通报,大伙就迷惑了,论价标准该如何改革?明星的宣传炒作的度在哪里?等等的一些问题目前都不明晰。
“问题太多、太复杂,一方面焦灼的投资者需要一个明晰的标准,从而降低明星的成本,能够将更多的钱放在编剧与其他制作层面,一方面,市场的需求又离不开明星的影响力。”王璐认为。
当然,面对明星的高片酬,又无奈又想有大作为的投资者并非没有办法。
例如以片酬入股,去年,李晨、冯绍峰等6名艺人共同成立了东阳浩瀚影视娱乐有限公司(下称“东阳浩瀚”),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其核准日期为2015年10月21日。一天后,当时停牌3个月的华谊兄弟发布重大资产收购计划,拟以7.56亿元收购东阳浩瀚的艺人股东或艺人经纪管理人合计持有的70%股权。也就是说,这家刚成立的公司第二天即以10.8亿的估值卖出了70%的股权。但这次并购因项目估值过高、明星股东突击低价入股等情况备受关注,也引发了诸多质疑,证监会今年开始对于这类收购案进行整治。
6月17日,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办法》(简称《重组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重组新规虽未正式实施,但“放松管制、加强监管”思路非常明晰,规则完善后,炒卖“伪壳”、“垃圾壳”的牟利空间将大幅压缩,有利于上市公司通过正常的并购重组提高质量、推动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此外,7月15日,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指引第1号——上市公司从事广播电影电视业务》,给影视公司信息披露立规矩。业内人士表示,深交所针对影视类公司细化信息披露要求,有助于平抑影视类项目的概念炒作,促进中国电影市场规范发展,降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专注主营业务发展,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但市场还是有对策的,比如可分两个大小合同,一个是明星片酬合同,一个是以明星所在公司或工作室的名义的制作费合约,或者担任多个职务,拿到制片人、监制等多份职务的酬劳等。”上述负责人表示。
那么,明星天价片酬的“毒瘤”真的就无解了吗?
一些影视公司的负责人认为,非也,还是要从根上把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建立起来才是正事。“编剧、演职人员、后期制作等流程都很重要,整个体系建立起来,才会有好的作品,也才能谈得上版权销售能够做到最好,消费者还是希望看到好的影视作品。”
相关阅读
- (2020-06-08)热搜过10亿涨停摁不住 是当代夜经济的“代名词”
- (2020-06-08)格力电器直播带货 还能撑多久?
- (2020-06-08)百事收购百草味 改变行业“小散乱”的发展格局
- (2020-06-08)泡泡玛特赴港上市 新的竞争对手有效竞争
- (2020-06-08)“不着急”的网易 还是快人一步
- (2020-06-08)将建医药价格和招采失信清单 退回不合理收益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