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保天下:提高透明度已经成为投资必不可少的环节
2016-07-15 10:51:08 来源:新浪财经
险资应当建立自己的投资文化,主动做好市场沟通,使社会对其投资目的、投后管理策略有明确的预期。要像巴菲特一样公布明确的投资标准,吸引合适的投资标的,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毕竟“成王败寇”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契约精神”、“忠实勤勉”、“合作共赢”才是时代强音,有资本不一定为王,为资本工作不见得就是卖身为奴隶,加强沟通、提高透明度已成为投资必不可少的环节。
随着“宝万之争”愈演愈烈,保险资金投资上市公司这一毁誉参半的热门话题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妖魔化”险资者有之,“资本为王”的拥趸者亦有之,一时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难道“险资入市”才是宝能的原罪? 笔者认为有必要追根溯源、厘清症结所在,借“宝万之争”这一典型案例对险资入市略尽启示、借鉴的绵薄之力。
与保险资金有密切渊源的巴菲特完美契合了王石
“信任、支持、放手”的优质投资人要求
究其根源,“宝万之争”这一手本能互利共赢、宾主尽欢的好牌被打得剑拔弩张、险象环生,原因无非一点:王石认为宝能并不是适合万科的投资者。笔者重温了王老板过往的种种言行,总结出来三条他对优质投资者的要求:信任、支持、放手。这三条要求看起来不高,但细数既有并购万科的庞大能量又兼具如此优秀品质的投资人,就凤毛麟角了。谁能符合王老板的要求呢?笔者想到了“最佳企业买家”——巴菲特。
充分、彻底的信任。巴菲特收购国民产险(NICO)、内布拉斯家具(NMF)等企业时,通常几分钟就达成协议,不仅无需投行、会计师参与,甚至连财务报表都没看过,因为巴菲特完全信任对方的诚信。
坚实、长久的支持。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保险投资集团,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良好的信用,为旗下的资本消耗型企业如公用事业和房屋建造企业提供了大量低成本融资便利,帮助其安然渡过经济周期。而且,不像其它企业收购者,巴菲特并没有所谓“退出”策略,始终坚持买入持有原则,几乎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永久的港湾。
放手策略。巴菲特每年都广而告之,如果哪个企业家由于某种原因希望出售一些股权又想继续自主经营企业,只要企业符合一定标准就可以找他投资,他会像怀春少女一样急切等待此类电话。事实上,巴菲特麾下的经理人似乎都具有同样的特点:正直诚信、能力突出、自身富有、以工作为乐趣。投资后,巴菲特并不会抱着“买下乔丹,就得教乔丹打篮球”的想法要求子公司,被并购的公司都可以保持原有的经营团队和文化,经理人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巴菲特旗下的子公司不用报告日常经营和决策,其中部分公司,巴菲特多年都未去过。
长而不宰、无为而治,股东和经理人站在同一战壕,精诚合作,为巴菲特军团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第一,伯克希尔成为优秀企业的集合体,基于信任,许多企业投奔巴菲特,为自己找到了永久的家。第二,伯克希尔能够高效决策。巴菲特总部只有24人,从不干涉子公司日常经营决策。既避免了官僚主义等大企业病,也确保了配置资金时只需考虑收益最大化,不像其它企业还要为总部高管的转岗问题而争论不休。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多元化。巴菲特进入的领域几乎不受限制,多元化使伯克希尔面临经营困难的概率几乎为零。无为而无不为、不为大而能成其大。巴菲特军团成功的奥秘其实是在于其理性、科学的收购策略。
“宝万之争”的症结并不出在保险资金上
鉴于巴菲特完美的契合了王老板的要求,笔者斗胆做个推测,如果同样与保险资金有密切渊源的巴菲特来投资万科,不仅不会被贴上“野蛮人”、“恶意收购者”甚至“资本绞肉机”的标签,反而会受到万科管理层最亲切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也正因如此,巴菲特名下伯克希尔保险投资集团常年占据“年度最受尊敬企业”排行榜高位,险资所到之处喜大普奔。及此,我们不难看出“宝万之争”的问题并不出在保险资金上,不仅如此,险资投资实业,可以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繁荣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纵然社会各界对短期大招出手的宝能诸多诟病,但就事论事,姚老板收购万科,以股权说话,合规合法。我们对于规则和投资人的权利,都应持尊重和认可的态度。
再者,最佳投资人也不是一天修炼成的。年轻时的巴菲特也曾因“买入低价企业—改善财务、提升股价--卖出获利”的投资策略而遭到抵制。1962年,在低价收购丹普斯特磨坊制造公司并将其带出困境后,巴菲特不知同情失业者,公开登报意欲高价转让这个当地小镇雇佣人数最多的公司。当时离大萧条不到25年,大规模失业的惨状一直萦绕人们心中。巴菲特此举遭到全镇人的反对和抗议,工人们甚至举着干草叉上街示威。从那以后,巴菲特改变收购策略,高度重视与企业创始人的关系处理,以理性、科学的收购策略逐步走向成功。
同样,“宝万之争”也暴露出国内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规范程度都仍有上升空间,但上市公司各方对公司治理的权利均积极主张、高度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一味批判制度健全性或投资方的所谓历史,而是应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引导其尝试,更应以大师为灯、历史为镜,学习巴菲特这一险资运用的先行者和成功者,吸收其成功案例对当前险资投资上市公司的启示。
险资投资上市公司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选择
一是理性看待险资投资上市公司。首先,险资快速大规模积累有其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规律的一面。中国拥有与美国总人口相当的中产阶层,拥有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成为世界保险大国只是时间问题。在长期低利率+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险资长期性带来相对较高收益,使得险资快速积累的时代已经到来。在台湾,人们去银行存钱会被劝说买保险,因为保险长期投资可能带来更高回报。
其次,当下中国债性资产收益率已大幅降低、房地产投资吸引力大不如以前,今年保费收入增速近四成,大量保费涌入,为资金寻找出口、寻求投资机会的压力空前巨大。而股票市场2001年2000多点,15年后的现在仍然2000多点,分红高且稳定的上市公司不失为宝贵的价值洼地,险资投资上市公司实际上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选择。
同时,“宝万之争”也为上市公司敲响了自觉做好市值管理、完善收购应对机制的警钟,对于资本市场体现价值和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险资妖魔化、甚至一味轻言非市场化的限制并不可取。
当然,企业对险资收购没有必要惊恐,毕竟大多数情况下,甭管占股比例多少,险资主要还是财务投资,旨在获取长期稳定收益,不会干预企业经营,更不会误杀良将、自毁长城。真金白银的砸了这么多下去,绝对不会只是为听个响!
二是险资应当建立自己的投资文化,主动做好市场沟通,使社会对其投资目的、投后管理策略有明确的预期。要像巴菲特一样公布明确的投资标准,吸引合适的投资标的,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毕竟“成王败寇”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契约精神”、“忠实勤勉”、“合作共赢”才是时代强音,有资本不一定为王,为资本工作不见得就是卖身为奴隶,加强沟通、提高透明度已成为投资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是险企应当珍惜信用羽毛,不仅做有钱人更要做有德人。巴菲特说信用如同贞操,一旦失去很难复原。保险企业是经营信用的企业,不是融资通道,更不是冒险家的乐园。保险企业应当审慎、稳健、合规经营,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努力赢得消费者、投资对象、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乃至全社会的尊重,成为金凤凰愿意栖身的梧桐树,使企业以被险资选中为荣,唯此才能修成投资收购成功的王道。
“宝万之争”仍持续发酵、前途不明。笔者不禁想到巴菲特曾发表的一段声明:“伯克希尔将继续努力以直接、间接的方式从国外盈利。但即使我们成功了,我们的资产和盈利也将大部分投入美国。尽管我们的国家存在这样那样不完善和不可宽恕的问题,但美国的法律规则、市场经济体系以及社会精英阶层的信仰将会为这个国家的公民创造永久的繁荣。”
谨以此句与“宝万之争”各方、中国金融体系所有创建者及参与者共勉。惟愿各方以国家法规为章、以万科利益相关者利益为重,不忘投身金融、发展实业的初心,共塑资本为骨,情怀为魂、形神兼备的万科,愿“宝万之争”能有一个共赢的结果!
相关阅读
- (2020-06-08)热搜过10亿涨停摁不住 是当代夜经济的“代名词”
- (2020-06-08)格力电器直播带货 还能撑多久?
- (2020-06-08)百事收购百草味 改变行业“小散乱”的发展格局
- (2020-06-08)泡泡玛特赴港上市 新的竞争对手有效竞争
- (2020-06-08)“不着急”的网易 还是快人一步
- (2020-06-08)将建医药价格和招采失信清单 退回不合理收益
热点推荐
- (2021-08-26)沪指三连阳 业绩暖色烘托周期股行情
- (2021-08-26)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10月或迎消费复苏时间窗
- (2021-08-12)322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只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
- (2021-08-12)A股盘面凸显两大积极信号
- (2021-08-11)白酒行业指数创六年来最高单日涨幅,市值一日暴增逾3000亿元!市场信心源自哪里?
- (2021-08-11)7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高11.1% 机构称快递板块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