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重读《红岩》在校园掀起涟漪

2016-06-20 09:25:33 来源:中国贸易经济网

重读《红岩》在校园掀起涟漪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幕——她去见丈夫老彭的路上,得知爱人已为革命牺牲,满腔兴奋化作悲凉,却必须在敌人面前隐忍……那一刻,从未如此深刻感受:革命者‘普通人’的一面,他们不是‘超人’,他们付出的一切,需要有多大勇气和毅力。这心灵迸发出的力量,只能源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同济大学承办的校园版歌剧《江姐》在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上周举行首演。音乐表演系大一学生贾童谣是饰演江姐的A、B角之一,作为“95后”一代,她深有感触。台下,她的同龄人同样在艺术再现的峥嵘岁月中同喜同悲。

上海市教育系统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际,深入学习“红岩精神”,拉开了纪念建党95周年活动的序幕。

边演英雄边学英雄

“你看那高山顶白云间,隐约露出了红星一点,我好像看见那里红旗在招展,我仿佛听见妈妈在召唤……”台上歌声激扬,台下年轻学子全心投入,演出开始了一段时间,坐得满满的大礼堂走廊,有不少人站着观看。

红色经典歌剧《江姐》由小说《红岩》改编而成,该小说作者之一为同济大学1944级校友杨益言。此次校园版《江姐》基本展现了红色经典歌剧《江姐》全貌,仅删除了剧中第四幕的一些不影响总体结构的剧情,演出时长缩减至2小时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版歌剧《江姐》演员阵容几乎全为同济在读大学生,只在首演时起用一位专业演员和一位老师。演员主体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声乐表演专业大一至大四学生构成,另有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创意、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校内多个学院学生参演。艺术总监李巍副教授介绍,参演的这些学生均为“90后”,甚至“95后”,可谓是“演英雄学英雄”。

“我恨我演的角色,”大一学生陈琪明是剧中反派人物沈养斋的扮演者之一,还客串了匪兵乙,读剧本、念台词、候场时看着其他演员的投入表现,他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也更深,演时入戏,可又不知不觉对自己的角色人物充满愤怒。这份独特的体会,让这个男生在3个月的排演中沉淀。李巍说,这个原来特调皮捣蛋的男孩子,成熟懂事了不少,也更融入团队,最终排练要搬服装,他从宿舍拿来自己的大行李箱,一个人手提肩扛7个人的道具服装。

走进历史感受信仰

贾童谣为了更好地理解并演绎角色,查阅了很多有关江姐的资料,更重读原著《红岩》。如今,她正酝酿写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希望早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合格一员。

自3月校园歌剧《江姐》酝酿排演以来,重读《红岩》也在大学校园里掀起涟漪。“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和退伍军人,我们更应该珍视伟大的‘红岩精神’,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争做‘红岩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读期间曾入伍两年、现已返校的朱盛秀说。今天,“红岩精神”怎样更好地传承?首演当天下午,在“红岩精神”学习座谈会上,与《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相识的同济大学老教授董鉴泓,将那段革命岁月娓娓道来。

“杨益言是1944年考到电机系,我是1945年考到土木系,年纪相差不大,由此相识。几年前他回同济母校,我听他讲了很多当年渣滓洞中的细节——溃退时的屠杀,是将所有监房门都锁起来,机枪扫射,再泼汽油烧,监牢里只有很少人把地板撬开来,艰难逃生……”忆往昔峥嵘岁月,在座师生动容。

“这本反映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故事的小说,因何成为经典?”在上海市教育系统师德标兵、复旦大学何刚强教授看来,一方面,这与作者个人体验及真情实感有关;另一方面,由小说衍生出的电影、歌曲、歌剧等等,种种艺术形式让红岩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中产生共鸣。

他认为,除了对信仰的诠释,“红岩精神”中体现的家国情怀,同样穿越时空岁月,跨越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区隔,给年轻人以启迪——革命先辈们也有家,有亲人。家和国之间,位置怎么放?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间,如何摆正人生观、价值观?同样是当下年轻人们正在寻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