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 >

神雾双雄再现暴跌 华夏基金旗下多只产品重仓

2017-07-11 10:17:42 来源:中国基金报

评论

今日,曾被怀疑业绩造假的“神雾系”两只个股神雾环保和神雾节能双双大跌,作为机构重仓的个股,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两股合计遭受机构超1.5亿元的巨额抛售。而此前,为恢复市场信心,这两家公司的董监高才刚刚增持超6亿元……

对此,有私募基金向基金君表示,A股受到香港市场做空文化的影响,会有更多的公司受到质疑;同时近期在系列民营企业“地雷”影响下,机构投资者对待遭受质疑的“问题股”态度更为谨慎。

“神雾系”股价再现暴跌,机构抛售超1.5亿元

今天,神雾环保、神雾节能两只个股在上午11点左右几乎同时封在跌停位置,截至收盘,神雾节能跌9.52%,收报32.68元,全日成交3.96亿元;神雾环保跌停,收报28.97元,全日成交4.82亿元。

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两股合计遭机构共计抛售超1.5亿元。

神雾环保则获一家机构买入4629万元,遭三家机构合计卖出9838.01万元,机构合计净卖出5208.16万元。

神雾节能遭三家机构合计抛售6301.94万元,获一家机构买入748.47万元,机构净卖出5553.47万元。

其实5月末,神雾系就已经受到市场人士对其业绩的质疑,当时就引发两股纷纷跌停。今日再次双双暴跌,有私募分析称,市场对于连续高成长企业的真实性存疑,其中就包括有造假嫌疑的神雾环保、神雾节能。因此为了规避风险、防止‘踩雷’,就逃离这些有嫌疑的“问题股”。

一季度多家基金重仓持股,华夏基金曾回应依旧看好

一季报数据显示,这两只个股均为基金重仓的股票,分别有33家基金公司旗下104只产品持有12131.32万股的神雾环保;11家基金公司旗下的33只产品持有5101.05万股的神雾节能,包括华夏、广发、宝盈、融通、中邮、中欧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

其中华夏基金旗下多只基金重仓了这两只股票,在5月底面对市场的质疑时,华夏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阳琨曾向媒体表示:“我们只是从财务投资的角度来投资这两只股票,至于技术,从纯粹科技的角度,我们是无法判断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和实业相结合产生的结果来判断。”同时还透露,该公司跟踪神雾环保、神雾节能已有较长时间,上市公司本身从未否认过关联交易,所以不存在隐藏和欺骗关联交易的情况。华夏基金对神雾集团上市公司各个方面的情况有信心,持积极态度。

不过从今天龙虎榜的数据来看,估计已经有不少基金逃离这两只股。

董监高等超6亿增持已被套

5月25日,神雾环保、神雾节能在业绩遭质疑导致股价大跌后,便实施紧急停牌。复牌后,两股董监高等共计增持超6亿元,以恢复市场的信心。随后两股股价纷纷回升逾8%,然而今日两股再次暴跌,当时增持的董监高均被套。

6月6日神雾环保公告称,实控人吴道洪在内的部分董、监、高人士及控股股东神雾集团的部分董事、高管,于6月5日以武康投资作为增持主体,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1126.62万股,增持比例1.12%,增持金额3.46亿元,增持均价30.67元/股。目的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和投资价值的信心,同时为了积极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本次增持人员计划增持公司股份,以此增强投资者信心,维护公司股价及资本市场的稳定。”

然而相对于目前最新价28.97元/股,增持的董监高短期被套5.54%。

6月15日神雾节能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宋彬先生、副董事长吴智勇、董事及总经理雷华、董事会秘书及副总经理沈龙强,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的方式合计增持公司股份791.7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2424%,增持金额合计为2.97亿元,增持均价为37.4880元/股。目的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充分信心和对公司投资价值的认可,长期看好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然而相对于目前32.68元/股的股价,增持的董监高则大幅被套近13%。

私募:会有更多公司受质疑,太神话的东西不要碰

上海某知名私募则认为,A股市场的投资文化正在发生改变,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受到质疑。一方面随着价值投资的深入人心,投资者对投资标的会有更深的研究和理解,在这个大背景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受到专业人士或者师徒沽名钓誉之徒的质疑;另一方面随着A股市场和香港市场的关联度渐高,会受到对方市场的影响,而香港市场的做空文化向来有之,也会加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质疑。

此外,上述深圳私募表示,短期来讲,机构投资者肯定要规避这些股票,对于太神话的股票不要碰。“做投资一定要有怀疑的精神和态度,对于公司来讲,太神话的东西、超预期的东西不是说没有,比方说科技类的公司是有可能,但如果是做很简单的东西却一直有超预期的收益,就需要怀疑了。神雾系这两只股票,如果说过一两年,大家发现它们确实没有什么问题,才有可能重新进入。但是在中国这个市场,如果要重新获得机构投资者的认可,估计得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企业也需要自身来证明大家的质疑,质疑的声音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房佩燕)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