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首套房贷款利率首次止跌 政策收紧趋势明显
2016-09-09 09:12:0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尽管上海房贷将收紧的消息已被官方否定,但与此同时,武汉、厦门的调控收紧政策则纷纷落地。事实上,房贷收紧的政策预期已逐渐明朗。对于银行而言,在“资产荒”的背景下,作为相对优质资产的房贷业务仍会是其布局重点。
8月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首次止跌
融360最新报告显示,8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和7月持平为4.44%,这也是自2015年9月连续12个月下调以来,首次止跌。同比去年8月的5.16%下降0.72%。
在融360监测的35个城市中,8月优惠利率占比达86.09%,较7月增长0.03%。具体来看,在监测的533家银行中,首套房贷款提供9折以下优惠利率的银行有156家,比7月增加1家,占比29.27%,其中125家银行提供8.5折优惠利率,12家银行提供8.8折优惠利率,5家银行提供8.3折优惠利率,4家银行提供8.2折优惠利率,3家银行提供8.7折优惠利率。此外,223家银行提供9折优惠利率。
截至8月20日,在全国533家银行中,共有308家银行将首套房首付比例调至2成,比7月增加2家,占比达57.79%。此外,在全国533家银行中首付2.5成的有70家银行,首付3成的有146家银行。
二套房方面,8月二套房平均贷款利率为5.39%,与7月持平,较去年同期同比降低0.53%。具体来看,融360监测的35个城市533家银行中,除9家停贷银行外,共有516家银行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和7月持平,是当前二套房贷款的绝对主流利率。执行基准利率的银行有1家,比7月减少1家,为二套房最低利率,执行基准利率的是大连的浦发银行。执行基准利率上浮5%的有2家,上浮12%的有1家,上浮15%的有1家,上浮20%的有2家,而深圳的广州银行上浮高达40%。
此外,全国533家银行中,明确执行二套房首付4成及以下的银行共有375家,和7月持平,占比70.36%,其中值得一提的是,8月执行二套房首付3成的银行有301家,比7月增加12家,占比达56.47%。
融360分析师王梦升认为, 8月首套房与二套房的优惠利率基本与7月持平,不同城市的优惠力度不同,这和各城市的房价高低有关。融360预计,全国房贷优惠利率将会维持平稳状态。
一二线城市优惠力度现分化
分城市来看,数据显示,全国共有459家银行提供优惠利率,相比7月增加1家。提供优惠利率最多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南京、天津、重庆、成都、大连、无锡、杭州、珠海、青岛、佛山、武汉和石家庄。
具体来看,8月一线城市首套房平均利率4.31%。二线城市,平均贷款利率为4.36%,较一线城市高0.05个百分点。从优惠利率银行占比来看,一线城市优惠占比平均为95.32%;二线城市优惠占比平均为96.71%。
王梦升表示,从一二线城市的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对比来看,一线城市的优惠力度依然具有优势。二线城市中,天津、青岛、成都、重庆的优惠幅度较大。三线城市的平均利率则普遍要比一二线城市更高一些。可见,城市分化现象依然存在,楼市比较火热的一线城市,各银行间竞争更加激烈,针对房贷客户推出的优惠层出不穷。而在一些楼市成交不太火热的城市,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利率则相对较高。
政策收紧趋势明显
近日,武汉宣布自9月1日起,居民家庭在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含汉南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为40%。具体首付款比例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借款人偿还能力、信用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至此,被称之为“火爆”二线城市的南京、苏州、合肥、厦门、武汉都被套上了“紧箍咒”。
CRIC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科伟表示,2016年楼市调控收紧周期正式开启。
与此同时,银行对房贷业务的风险也愈加重视。记者了解到,虽然大部分银行都提及将继续大力发展房贷业务,但“风险防控”也被银行放在了重要位置。中信银行董秘王康在此前举行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在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就表示,中信银行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是“优先支持、优先发展”,但也有一定标准,同时确保风险可控。“我们也有白名单,优先选择一些价位比较合理的、配套良好的楼盘;资质评级较高的开发商楼盘;一线城市、价格比较稳定的楼盘。”王康说。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则认为,未来住房信贷大概率会收紧。(梁倩 张莫)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6-04-07)环京带开发商打造拍卖式售房:8百套房放3千个号
- (2016-08-26)上海8月待拍宅地被全部叫停 抑制房价和地价
- (2016-09-19)杭州楼市限购:部分区域非户籍只能买一套房
- (2016-10-05)“深户单身”限购1套房 二套首付变七成
- (2016-11-22)个税改革专项抵扣提上日程 再教育支出或成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