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园乱象频出 专家:防止"双创"流于形式
2016-09-08 09:08:4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动辄数千平方米的场地、醒目的牌匾、整齐的电脑……在洛阳市某创业孵化园内,虽然外表气派,创业园却门可罗雀,只有寥寥数家开业的商户。这是一些城市并非鲜见的现实图景,更是一个应引起警惕的深层问题。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山西、河南等地调研发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不断推进、亮点纷呈的同时,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有的地方将数量当成绩,创业园短时间内遍地开花;有的匆忙挂牌子,徒留形式;部分园区建设看似热闹红火,实际效果却着实堪忧。
一哄而起遍地开花
数量多、增长快、集中挂牌……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创业园和孵化基地,无疑正在成为许多地方最亮眼的风景。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园区建设过快、过多,甚至不顾条件一哄而起的苗头已引起不少专家和基层人士的担忧。
沿太原学府街一路前行,一段约500米道路的一侧,就有3家创业园、创业市场赫然矗立。不到两年时间,该市仅高新区出现的“双创”基地就超过了30家;在河南洛阳市,截至今年7月,全市“双创”园区总数将近20家,其中仅人社部门认定的创业孵化基地就有10家;山西长治市大力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该市人社部门认定并向省里申报的示范创业园、孵化基地已达6家……
但是,在“双创”园区建设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数量是否越多越好”“有多少园区有名无实”等疑问也随之而来。
山西运城新绛县规划在10个乡镇都建设创业园,全县现已建成5个。“一个县能有多少创业者,多少大学生,需要这么多创业园?”该县创业者张鹏想不通。
山西东南部一个国家扶持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城常住人口3万,县年财政收入仅为8000万元,3年来,大学毕业生县内存档仅400余人。但今年6月,这个县也大张旗鼓给县城一家经营百货和饰品的购物中心授牌,成为全县唯一一处“创业孵化基地”。时隔一个月,记者在购物中心附近走访打问,却无人知道创业园所在。在购物中心多方寻访,也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享受政策的大学生创业者。最终,商场办公室工作人员道出实情:“创业还在报名阶段,最近有十来人询问登记,虽然挂了牌,但眼下商场没铺位。”他说,等到今年9月份房租到期再看有没有商户退租腾出铺面。
该县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之前也进行过相关调研,效果确实未必好,但国家有要求,县里响应号召也要挂牌创业基地。县里今年计划还要再建设若干个创业园区。
事实上,即使一些颇具规模、颇有名气的园区,由于缺乏实际需求和项目支撑,实际运营效果也令人担忧。
洛阳市某创业孵化园由市人社局培训中心出资400多万元与一家企业合资建立,重点扶持文化创意项目。园区负责人表示,已经吸引了12家实体企业入驻,创业苗圃区注册了52个公司。记者在园区内采访,7000平方米的办公区,仅有1家室内装饰公司、1家健身房、1家木制家具博物馆、1家美术工作室、1家摄影工作室和1家创意咨询公司,其余房间完全空置。放着40台电脑的苗圃区大门紧锁,崭新电脑整齐排列,仿佛不曾用过。该负责人解释说,文化创意企业不需要在办公室里坐着,在家里也能用电脑办公。
尽管增速已经很猛,但继续建园的冲动仍在继续。河南某市人社局就业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计划,他们要求从2016年开始,每个县每年建1个创业园,活动持续3年。楼宇型创业园要求不低于4000平方米,园区型的不低于6000平方米。
“如果每个县建起3座如此规模的创业园,是否有需要和足够的项目支撑?”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位负责人说,现在是打造一种氛围,到底建多少个创业园合适,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乱象频出令人担忧
在园区纷纷挂牌亮相的同时,个别地方创业园区建设和运营中的一些乱象也逐渐出现。有专家认为,一些地方“双创”基地短时间内数量骤增、一哄而上,但一些所谓创业基地不过是写字楼、商贸城以及集贸市场的翻版。更有甚者,究竟是创业、办学,还是打着幌子圈地搞房地产,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乱象之一:“贴牌”变身,赚取补贴
置身鳞次栉比的店铺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如果不是靠人指点,你很难想象,这就是山西东南部某市一家“最规范”、“规模最大”的创业园,并且是一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这个创业园实则就是当地有着800年历史的城隍庙市场。物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市场主体商户252户,其中享受政策补助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有60来户。“其实,大学毕业生创业也就是清一色开店、摆摊。相比普通商户,最大的区别就是租金减免。”一家经营冷饮的店主说。
城隍庙市场的“华丽转身”正是多地创业园建设模式的一个缩影:在原本成熟的集贸市场、商场等打上创业创新“标签”,一方面省时省力,快速实现“嫁接”;另一方面摇身变凤凰,至少赚得人气、眼球和实实在在的补贴。
在这个城隍庙市场,财政一年补贴资金超过200万元,基本全部花在租金减免和管理服务费两项上。创业效果和可持续性究竟如何?园区方只说,这相当于免费练兵,死生由己。
乱象之二:各地蜂拥,热衷“挂牌”
纷纷冒出的创业园数量惊人,许多地方挂牌“热情”也相当高涨。
位于山西长治市区的易淘电商信息产业园本是一个民营投资的电子产业园区,去年开始拿出32户商铺对外出租给创业者,刚刚入驻了10多户商家,初步具备模样,便迅速吸引了当地经信委、团委、人社局3部门前来,挂上各自创业孵化园区的牌子。
在洛阳市,由于部门较多,不少园区存在重叠,同时背负多重“身份”。在其中一家园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创新基地”、“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市创业孵化基地”各种牌匾足有十多个。
采访中,多位基层人士对创业园发展现状表示忧虑和不满,认为部门太多、投得太快、架势太大,不仅使得创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而且所谓创业园也难以发挥应有效果。“人社局、团委、经信局、中小企业局、科技局、教育局、农业局……个个都在搞,大家都在上,这个搞法是否对头?”一位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说。
一位基层人社局长坦言,搞“双创”其实是个任务,既不能大包大揽但又要赚吆喝。“作为政府部门,能起什么作用、怎么定位,我们还没理清,还要摸索”。
乱象之三:创业“帽子”,想戴就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你所看到的“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有的可能真跟“创业”没什么关系。
位于豫北某镇的小微企业创业园占地143亩,2014年建成,规划了12家企业,目前有4家企业已经投产。主管工业的副镇长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原本一些企业集中的地方发展成了城市中心。后来重新规划,把原来那些企业拆除了,又在郊区规划了这么一片产业园,本意就是转移企业。
“企业都是既有的,不存在新的创业项目,为什么叫作创业园呢?”记者问。这位副镇长说,搬迁中企业规模也可能扩大做强,所以就叫创业园。
山西高校的一些毕业生反映,创业初期他们曾到一些打着“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旗号的写字楼考察,但这些学生发现,所谓的创业基地无非就是在早已成熟的写字楼上贴个牌子,一些写字楼称为“创业园”,其实与商业地产商无异,这些写字楼能为创业者们提供仅是办公场地和有限的资源。山西农业大学教师程海说,他曾经考察过一些地方的创业园、创业基地,但是这些所谓的创业园、创业基地很少考虑创业孵化能不能发展,进驻的企业最终能活多少家,怎样让企业持续走下去。
乱象之四:“李鬼”搭车,假冒难防
看似红红火火的双创园区建设,一些地方却混淆概念,让人着实摸不着头脑;更有甚者,究竟是创业、办学,还是打着幌子圈地搞房地产,也让人一头雾水。
位于河南省某市东郊的电子商务产业园,2015年与当地技师学院合作,在园内建立技师学院、电商学院,被宣传为“革新办学理念”,开创“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先河。
记者在该电子商务产业园内看到,由于初期规划的面积太大,产业园内部十分空旷,人员也很少。知情人士透露,之所以和技师学院合作,主要是因为原本的规划和实际招商情况差别太大,大片土地都空着,因此急需引入其他力量。而对于技师学院来说,电子商务专业不仅听起来高大上,而实际的教学成本远低于传统的电子、机械等培训,所以也乐于接受。
电商学院投入教学后,又开创“产业+学业”模式,建立了“123大学生创业园”。记者在现场看到,所谓创业园就是教学楼的一层而已,只有10来家店面,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陈列着网售的一些实物……这样的场景,让人很难相信是一个创业园。
虽然只招了一届学生,“创业”也相距遥远,但是学院住宅区却已颇具规模: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多层楼房,不仅为职工提供住处,也对外销售。“一个普通的中部城市,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又怎么能承受得起这么大的电子商务培训、创业基地?这到底是创业、办学,还是打着幌子的圈地搞房地产?不能搞得不清不楚。”知情人士说。
防止“双创”流于形式
多位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双创”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事关长远,允许探索,也应包容,但是对一些暴露出来的苗头问题需要引起高度警惕,防止走歪走偏,流于形式。
一是“追数量、缺质量”。
山西省人力资源研究会会长王重一说,一些创业服务方拿到了国家补助,对创业者提供的商业模式辅导、市场项目筛选、融资解决渠道等却很有限。还有创业基地为应付主管部门考察,聘请一些创业导师做培训,但至少有一半不具备创业导师资格,导致创业项目低水平重复。
有专家认为,应防止“双创”在落实中出现低水平、简单化。创业不是简单“贴标签”,不是扶贫济困,更不能完全在“创业”与“就业”之间简单画等号。如果不动脑、不思考、分不清,“双创”长此以往只能是“见数量、缺质量”。
二是“挂牌贴牌很有创意,长远发展无想法”。
一些地方无论是园区标准、鼓励政策,还是补贴措施,上面有明确要求,下面就跟着走,再无因地制宜的措施和细则,结果造成了个别地方财政对创业的资金投入不少,但真正起到的创业帮扶效果并不好。
有专家指出,当前确实还存在创业园遍地开花的情况,这说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需警惕已经存在及可能出现的“创业泡沫”。
“对地方政府来说,只有真正研究本地‘双创’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基地布局和支持,把本省转型、经济结构与‘双创’结合起来考虑,鼓励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价值的创业项目,‘双创’才可持续。”一位受访人士认为。
多位受访人士建议,应该从实际出发,在深入扎实的调研基础上,引导、扶持创新创业,尽量减少拍脑袋工程,遏制对于创业扶持的冲动和惯性,杜绝其中的利益输送和贪污腐败。政府花钱支持“双创”基地,投资要讲效果,必须建立规范的引导、指导、督导和评价机制,把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才能把“双创”的“好经”念好。从企业和创业者来说,也应该更加脚踏实地。(黄全权 刘翔霄 付昊苏 魏飚)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5-23)马武镇邀请专家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把脉问诊”
- (2015-10-08)区规划局:江北组团点易、永柱片区控规修改通过专家评审
- (2015-11-13)区科协联合专家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科普宣传
- (2015-11-15)45位专家将推选“新三峡10大旅游新景观”
- (2015-12-17)【乌镇峰会专家谈】习近平“五点主张“造福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