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网络信贷“看起来美”却催生消费欲 大学生欠债百万跳楼

2016-03-20 09:10:26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马鞍山3月20日消息(记者王利)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一则《大学生欠债百万跳楼》的新闻在网络引起热议,河南某高校大学生小郑,利用同学的身份证、电话等信息,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先后借了几十万元赌球,因为无力偿还,最终跳楼自杀,而校园贷款也因此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记得我读大学时,还没有听说过网络借贷,但这几年来,网络借贷平台迅速崛起,为大学生创业、日常消费等提供资金。然而,由于一些大学生缺乏理财规划能力,容易过度消费,产生了不少隐患。“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真能安枕无忧吗?“网贷”进校园究竟是“福音”还是“陷阱”?

大二学生仇天慈去年11月在一家名为“爱学贷”的分期付款网站上注册成为会员,并分期付款购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和一个平板电脑,为此他多付了将近600元的利息。“我考虑了整整一个星期,毕竟两样东西加起来已经破万了,而且要分一年还完压力很大,利息是一方面,也想挑战下自己。”

根据协议,仇天慈要在12个月里每月还款800元,而他的生活费每月仅有1000元。除了勤学打工挣钱外,得知情况后,他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一番后提前将一个学期的生活费打了过来。目前,手机已经还完,平板电脑还差一千多块。

近两年,随着P2P的盛行,网络借贷公司开始走进校园。在安徽马鞍山市某所大学,记者发现,路边的公告栏基本上被贷款广告侵占。每栋宿舍楼一楼的窗户旁、入口处,也贴着贷款小广告,上面均有“大学生创业助学”、“大学生现金借款”等字样。而在马鞍山市职业技术学院一间教室的桌面椅背上,也贴着这种小广告,记者粗略统计大约有30多张。

和仇天慈一样,大学生李衍也选择了分期付款购买新手机,他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十分普遍。分期情况在大学里使用比较多,给你一个免息或降息活动,更多的是诱惑大学生去分期。分期确实很诱人,可以买到平时你消费不起的东西,但代价还挺高。

随后,记者登录了大学生们常用的分期付款网站“分期乐”,映入眼帘的就是“新学期,我们全都要新的”的广告语。除了列出琳琅满目的商品外,这家网站还打出了“全场免息、正品行货”的诱人字眼。各类3C产品通过分期购买,几百元就能轻轻松松搞定,很多大学生趋之若鹜。网站的介绍显示,2015年9月1日上线活动营销栏目,推出了“全国首届大学生分期购物节”,21小时内订单金额突破1亿元大关。

网络借贷平台的迅速崛起,为大学生创业、消费、旅游等提供各类资金。不过,这种“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真的安枕无忧吗?最近,河南一大学生通过多个校园贷款平台负债几十万元,最终因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对此,安徽华冶律师事务所律师杨何珍认为,大学生在选择信贷产品时,首先要弄清楚逾期后果。杨何珍认为,大学生应该理性消费。作为成年人,同时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应该对自己的合法民事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社会诚信系统越来越完善,银行已经有征信系统会影响个人信誉。不按时还款,如果通过法院诉讼或民事诉讼进行诉讼程序,进入咨询程序,现在有个执行失信人员名单,就是俗称的“黑名单”。

某大学学生处负责人许松告诉记者,现在一所大学都在万人左右,只要有学生相信,就让网络借贷在校园有了生存的空间。现在,由于网络信贷平台进校园的途径难以禁绝,高校只能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上,可这项工作难度不小。

许松说,学生就像一个皮球,经过高中三年学习压力到大学,环境和压力一旦放松,发生弹性形变,大量信息进入生活,学生没有特别强的分辨能力。对学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事儿。

其实,不止河南、安徽的高校盛行“网贷”,类似“零利息”、“零首付”、“最快3分钟到账”的广告,在浙江、山东、四川等多地高校,也随处可见。“分期乐”、“趣分期”“人人分期”等互联网平台,更是展开“百团大战”,大学生们只要填一份简单的客户资料,就可以申请到上万元的贷款。

据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有近3000万人,这一庞大群体的消费支出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在曾经火爆的校园信用卡业务被叫停后,许多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P2P网贷平台都想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看似单纯圣洁的“象牙塔”,早已不能独立于“金融圈”之外。

许多高校学子在感慨“网贷门槛低”“借钱很方便”时,常常忽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近年来,大学生因高额网贷消费而透支生活费、甚至违约被告上法庭的事件也屡见报端,正视风险,堵住漏洞,是一道绕不开的课题。对此,有专家呼吁,网贷市场亟待健全规则、加强监管。

网络贷款“看起来很美”,但消费欲一旦膨胀,往往“覆水难收”。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阶段,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还不够成熟,一方面,校方应当加大金融教育,让学生懂得基本的金融风险,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维护正常的校园金融生态。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应该加强和孩子的沟通、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念,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避免类似小郑的悲剧再度上演。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