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二年级学生日记:给妈妈捶背她却一直看手机

2016-03-18 14:25:20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评论

[摘要]如果不是一篇日记,林女士一定会认为自己是最疼儿子的人,但没想到,平日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竟被自己的一个“坏习惯”全毁了。玩手机这种行为对孩子的隐形伤害,比想象的还要大得多。

二年级学生日记:给妈妈捶背她却一直看手机

二年级孩子的日记:让人伤心的三八节。

如果不是一篇日记,林女士一定会认为自己是最疼儿子的人,但没想到,平日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竟被自己的一个“坏习惯”全毁了。

在这篇短短300字的日记里,儿子想要给妈妈过一个特别的三八节,可是,“我给妈妈讲故事,她一直在看手机;我给她捶背,可妈妈还是看着手机……”并形容这是一个“让人伤心的三八节”。

儿童心理学家说,不要小看玩手机这种行为,它对孩子的隐形伤害,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大得多。好吧,哪怕为了孩子,让我们暂时放下手机吧。

妇女节儿子要为老妈贴心服务

却被大人的一个举动伤了心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在今天,我要感谢妈妈每天的辛苦劳动,为她做点事。首先,我给妈妈讲故事,不过妈妈好像不喜欢我讲的故事,一直在看手机。这让我的心情大打折扣。我想,也许我的祝福更让妈妈喜欢。于是,我对妈妈说了祝福,可妈妈依然看着手机,我更加伤心了。我想,这个办法也不行,我来给她捶背吧。我卖力地给妈妈捶背,可妈妈还是看着手机,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我更伤心了……”

这篇日记出自台州黄岩区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小俊之手,写作时间是3月8日,这篇300字左右的日记里还用了不少拼音字母代替,但一个孩子受到伤害时无辜情绪跃然纸上。

之前妈妈一直在看手机,小俊虽然很伤心,不过还是打算继续为妈妈服务。他又端来一盆热水,帮妈妈洗脚,一直希望得到妈妈称赞的小俊,最后却被妈妈嫌捏得不够重……

“我呆呆地看着她走出房间,她出门前还没忘说一声‘快写日记’。我的伤心的三八节,就是这么过的。”孩子在日记的最后说。

对儿子吐槽妈妈觉得汗颜

以后要少玩手机多陪陪孩子

最先看到这篇作文的,是小俊的班主任王老师。“孩子的观察力让人惊讶,没想到在他们的世界里,大人爱玩手机也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故。”王老师说,“孩子的世界最单纯,写出来的内容也最真实,这也反映出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值得关注。”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联系到小俊的妈妈林女士。对于这篇日记,林女士表示自己挺汗颜的,因为自己平时确实挺爱玩手机。

“我和我丈夫平时工作挺忙的,但是对于孩子的照顾和教育从来没有松懈过。不过除了工作和孩子,我们其他时间确实经常看手机,手机上的资讯太丰富了,经常拿起来就很难放下。”林女士表示,自己完全没想到这个不良习惯会给孩子带来那么大的影响,现在想起来,自己确实是给满怀热情的儿子泼了冷水。

那么现在,受伤的小俊是否已经心伤愈合了呢?

“其实并不是你们想的那样的,儿子后来告诉我,他这篇日记只是吐槽一下,当时确实有点不开心,不过小俊说他在日记里吐槽完了,觉得心情很好,拿日记给我和丈夫看的时候,他躲在一边哈哈哈大笑,因为他觉得他写这个日记完全就是来羞辱我们一下的。”

一家人笑过以后,林女士也开始反省,她觉得儿子反映的情况确实如此,自己和丈夫平时确实是“低头族”,时不时看手机玩手机,这给儿子起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我和他爸爸也约定,以后互相监督,少玩会儿手机,多陪陪孩子。”

专家说,不要小看玩手机

它带给孩子的伤害超出你想象

昨天,记者采访了小俊所在学校的阮校长,他说,类似的事在学生们的作文中经常会看到。阮校长说,父母经常玩手机或平板电脑,孩子肯定也会有样学样。近几年,学校的小学生近视率明显上升,就与老玩电子产品脱不了关系。现在,阮校长已经向全校老师下了禁令:禁止老师在学生面前用手机,连接电话收短信都不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负责人钟月红说,当孩子与大人互动时,父母却只顾玩手机,孩子就会觉得被忽略,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还没有手机重要。为了弥补这种伤害,孩子可能以哭闹、乱砸东西等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来自娱自乐。

钟月红认为,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情感上的冷漠。在家庭教育中,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很冷漠,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成为冷暴力这个“接力棒”的传递者,他们将来在处理自己的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类似的障碍。

因此,专家建议,在陪伴孩子时,家长要多树立正面的形象,多给他们应有的温暖,“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远比吃好穿暖更重要。”

相关报道

别把不尊重当成对孩子的教育

以下这些言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语言上的不尊重

你真笨,笨死你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你干什么吃的;考这么点分,还有脸回来,死了算了;你就不会和人家某某比一比啊,你看看人家多懂事,你再看看你那熊样;少废话,快点给我写作业,要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作业写不完,你就别想吃饭,别想睡觉;还想出去玩,做梦吧,背不下来英语(精品课)单词,你就死了这条心吧等等。

很多父母意识不到在对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无形之中就已经伤到了孩子的自尊心。可是,家长自身却不这么认为,反而把这种挖苦、指责、比较、命令、讽刺当作了是在教育孩子,通过说这些话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从而起到教育的效果。

■行为上的不尊重

打孩子,就好比家长施予孩子爱一样,被认为是正常的事,特别是在错误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很多父母把打孩子当作了天经地义,当作是家长的权利。

“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些看似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今天来看实则是可悲至极,这种错误的方式,不仅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给孩子身体上带来伤痛,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孩子的心理,让孩子在心灵上留下阴影、留下创伤,身体上的伤疤,经过一段时间会融合,但是,心理上的伤痛时间越久伤害也会越大,孩子会慢慢的把这份伤痛转化成一种恨,从而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物质上的不尊重

孩子饿了就吃饭,这是一个人的生理本能。可是,现在有多少家长为了孩子的吃饭而焦头烂额,有多少孩子为了吃饭而遭受父母的不尊重。生怕孩子吃不饱,就非要让孩子再吃点,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想吃什么就一定要让孩子吃个够,从来不按照饮食规律,不管营养均不均衡,所以,很多孩子养成了偏食,爱吃肉、不吃蔬菜的不良习惯。

■精神上的不尊重

这是对孩子成长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这种不尊重体现在家长的“包办代替”上,其实,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限制,对孩子行为的束缚,对孩子思想的禁锢。不准做这,不能干那,一切都要服从于家长的安排,从上辅导班到选择兴趣班,从上学到报志愿,从找工作到选对象,如果不听从安排,就会被定性为“大逆不道”。(通讯员 梁煊 记者 陈栋)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