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解决贫富差距要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2016-03-15 08:30:57 来源:央广网

评论

作者 马尚田

从收入差距说起。本次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李江呼吁,要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也指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就是发展中国家收入增长的速度比发达国家慢,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林毅夫:只要能够继续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比发达国家快,收入水平就能增长得比发达国家快,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就能比较快地缩小。因此,我们就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其实,我们在担心“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还应该提防另一个“收入陷阱”,就是“平均数”,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按照相关数据,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速已经连续跑赢GDP。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长(6.9%),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看上去,成绩不错!

基尼系数呢?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这是继2008年达到0.491之后的第7年下降,也是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虽依然处于警戒线之上,但毕竟呈现下降趋势,也比较乐观。

但,我们应该透过这些“平均数”看到更多的内容。对于收入差距,平均数只能算是一个参考值,平均数背后的个体差异和民生冷暖,更需引起我们的关注。

平均数背后的个体差异和民生冷暖是什么?我们要看到,过去10年,中国的财产差距扩大速度远远要超过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明显高于收入不平等。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撰写的调查报告:中国收入最高的1%家庭拥有全国1/3的财富,收入最低的1/4家庭只拥有全国1%的财富。

也就是说,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仍然突出,缩小过高的不合理差距,依然关乎亿万人的切身利益,任重道远。

在扶贫方面,当然也要“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2014年12月11日闭幕的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扶贫方面,要求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要求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

对于5000万贫困人口来说,这一提法其实是要求更有针对性。“平均数”的扶贫成绩再高,并不能掩盖真正贫困群体的窘境。那么怎么办?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提出重庆的解决之道,对贫困地区给予教育扶贫、精准扶贫。

黄奇帆:教育扶贫、精准扶贫方面,凡是贫困家庭,因为贫困失学的,精准到财政、资金扶持各方面,绝不出现因为家里面贫困而失学。

刚才说,收入差距不能被平均数掩盖,扶贫的实情也不能被平均数掩盖,还有些收入差距引发的社会现象也要拿到桌面上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前主席、党委书记刘明康最新发表文章,《中国的贫富分化:怎么看和怎么办》。他认为,目前导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恶化的非市场力量主要有四种:行政垄断、城乡分隔、制度缺失和再分配措施的缺陷。

刘明康特意指出,贫富分化可能会导致社会流动性下降,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可能出现,整个社会阶层和收入分配格局就有可能趋向于固化。

这种提法,《人民日报》更早些时候已经刊文提醒: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

此时,我还想提到一种“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现象。相对于低收入者,高收入人群可能具有更多的投融资渠道、获取更高的资本回报率。一位开模具厂的听众廉立平就发出了这样的求助:我们这样的小企业主融资困难,很难贷到款。该怎么办?

廉立平:贫的越贫,富的越富。我们没法从银行贷款出来,只好去借小额贷款,小额贷款,利息太高。

面对这样的贫富差距,刘明康提出解决之道,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改革,破解旧体制遗留的各类障碍,让市场更为有效地运作。

说到这里,“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现实意义就越发明显了。老马以为,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纸面上的成绩,还要还原平均数背后的“真相”,直面民生冷暖,以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把“缩小收入差距”变成具体的一个个人,一个个企业,一个个民生艰难。然后,攻坚克难,雪中送炭。要知道,知易行难,更显出“知难而上”的可贵!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