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赶到超越:一个国家的十年
2016-03-12 13:40:59 来源:新华社
2016年早春3月,人大代表们正在北京审查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预计它将在几天后获得批准。其实,当代中国的发展脚步,就是踏着一个五年接着另一个五年的节拍。
“战略一直是中国现代发展奇迹中的精髓。”几年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深有感触地说。他建议美国向中国学习——采取更宏观的经济计划如制定策略、进行五年规划等,以更好地解决本国问题。
过去五年,尽管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仍然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今后五年,即“十三五”,将见证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光荣与梦想。
追赶
“十二五”开始前的2010年,中国的GDP达到40.2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比重9.2%;五年过后,中国在2015年的GDP已达67.7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在全球的比重升至14.4%。
对今年开始的“十三五”,中国提出了年均经济增长6.5%以上的预期目标;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93万亿元人民币。按照当前汇率折算,5年后中国全年的GDP将逾14万亿美元,与美国差距进一步缩小,约为其经济规模的七成。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虽然是20多年来的低点,但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名列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
需要提醒的是,这一增速背后的中国经济总量已逾60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现在每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
不过,中国在人均意义上的追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与世界头号经济体美国相比,目前中国人均GDP不足美国的七分之一,位列中等收入国家,面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5年后,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也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
巨变
过去的五年,中国从一个区域性大国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有心人注意到一个细节:众多多边会议的“全家福”里,习近平主席都站在东道国元首身边。“外交最讲规仪,位置体现地位。”资深外交官吴建民说。
大国意味着责任和担当。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者云集。中国外长王毅日前在两会上指出,此一倡议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快速转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从49.9%提高至56%。历史上第一次,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国人超过了农村。
2015年末,中国时隔37年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人的城镇化”。随着农业转移人口的加速市民化,今后五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有望再升至60%,这意味着庞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今天,半数的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网民多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50.3%;水大才有大鱼,过去五年中国互联网创新企业屡屡成为新闻热点。
而互联网在中国有更大的前景。“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专辟一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提出要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要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还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转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中国经济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十三五”开局的2016年,中国提出的经济增速目标是6.5%-7%的一个区间。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为实现发展目标,中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中国领导人强调,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民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中国最大的资源和优势。
面对不断加强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减少的挑战,中国宣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同时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推出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近年来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三驾马车”的思路被深刻反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其深意是,中国经济难以经过短期刺激政策实现V型反弹,而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要解决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问题,根本之道在于推进结构改革。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中国的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
挑战
“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正面临多年来最严峻的时刻。
由于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持续乏力,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中国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十三五”规划将今后五年的经济增速设定为6.5%以上--为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中国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2016年必须要做“打硬仗”的充分准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今后五年需要让5575万人口脱贫,可谓最难啃的硬骨头。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清洁空气和水的需求从未如此强烈。2012年,“PM2.5”(细颗粒物)指标,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映了雾霾问题的严峻。现在,中国又将其列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目标之一。中国决心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到2020年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在那张成绩优异的“十二五”答卷上,也有不足,比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并未达到2.2%的预期目标。“十三五”提出了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等更高的创新驱动指标,任重道远。
从中国执政党1921年诞生以来的百年大尺度看,2011-2020年,是中国从追赶到超越的关键十年,对世界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空前的。记者 袁全 晁旭 韩乔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