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用市场思维推动高校转型

2016-03-11 11:01:33 来源:京华时报

评论

高校同质化问题,相当部分原因是高等教育与行政走得太近,而与市场离得太远。多用市场思维、多按供需规律办事,才能让高等教育贴近市场、赢得市场。

昨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答记者问。谈到高校转型时,袁部长说,高校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地方高校要先转型,而转型的关键在调整专业设置。

在高等教育处于卖方市场时期,高校及其专业设置并不存在同质化现象,本就少得可怜,何来“同质”?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身,高校数量急剧膨胀,萝卜拔快了难免沾着泥,又来不及做到差异化。并且,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大家都想多抢点公共资源“到我碗里来”,在还未形成差异化生存的生态下,同质竞争风险最低。当然,就算某所高校有心发展差异化,高度同质化的师资也未必跟得上节奏。

问题年年提,解决未有期。就高校同质化问题,社会提了多少年,上“两会”也不是第一次,甚至还有相关方案。如去年启动的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就明确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了解病症未必知道病因,掌握病因也不一定能对症下药,“千校一面”大家都知道,原因也剖析得七七八八,要说从调整专业设置下手,感觉总有点不够。因为这种思维仍没跳出计划思维,通过行政手段强制高校差别化,看似简单,未必奏效。高校同质化问题,相当部分原因是高等教育与行政走得太近,而与市场离得太远。用行政手段干预专业设置所制造的“差别化”,恐怕不是市场需求的差异化。

高校差异化的有力推手在哪里?撇开公益性、从市场角度审视,高等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市场,存在着供需关系。只有多用市场思维、多按供需规律办事,才能让高等教育通过不断地自我调节和完善来贴近市场、赢得市场。市场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高校自然就会调整办学方向,通过提供差异化、受市场认可的教育产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蓝翔等民办职业技术学校风生水起,一点儿也不逊色于某些地方高校,原因何在?值得教育管理部门反思。

用市场思维推动高校转型、告别“千校一面”,可以考虑从两方面着力:一要赋权,赋予各类高校更大的办学决策权和项目开发自主权,努力营造一个自主的、宽松的发展环境,通过赋权助推差异化;二要放权,向市场、社会放权,通过灵活的机制,引进不同的主体,参与到地方高校转型中,尤其是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这一块,需要更加重视。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