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崔观点:治理拥堵 抑制需求不如疏导需求
2016-03-11 08:02:57 来源:央广网
作者 崔砚冬
现在各大城市,堵车基本成了普遍现象。高德交通大数据发现,2015年有44个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地区,拥堵都在进一步加剧。其中,最严重的5个城市分别为广州、成都、长沙、郑州,还有杭州。
北京的情况更不乐观,不说数据了,说说直观的感受。小崔从办公室能直接看到北京的西二环,每到傍晚时分,尤其是在周五,华灯初上,西二环的大马路就成了停车场,车子行驶缓慢,停车灯的红色连城一片,甚是壮观。
道路拥堵每况愈下,从限号、限购开始,政府部门早就在不断探索怎么治理。今年两会上,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再次谈到治堵,这既折射出拥堵形势的严峻,也突显出政府部门对治堵工作的高度重视。
从表面上看,道路拥堵只会让路上的人堵心,其实堵住的还有整个经济发展的动脉,增加了巨大的经济成本。
在成本中,首先就要算上拥堵后降低的生产效率,另外,拥堵增加了时间成本和燃油成本,同时还会造成汽车尾气碳排放量的增加。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可以来看看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研究数据。
2013年,道路拥堵给这四个国家带来的额外支出是2000亿美元,占到这四个国家GDP的0.8%。由于道路上的车越来越多,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会上升到3000亿美元。
由此看来,治理道路拥堵,除了能提高公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在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效率方面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实,道路越来越堵,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车辆越来越多,二是道路承载能力有限。解决拥堵的思路也是要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去着手。
先来说说需求侧。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在“部长通道”谈到治理道路拥堵时,并没有给出治堵的“特效药”,只是给了地方更多的决定权,地方可结合实际考虑征收拥堵费。
这并不是公众第一次听到要对拥堵收费,早在2002年,上海市就提出中心城区高峰时段收取拥堵费,公众争议颇多。
全国人大代表王凤英认为,收取拥堵费要慎重。治理拥堵的关键在于降低汽车出行强度,禁止或限制出行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其实,我们来回顾过去各种限制需求的措施也是五花八门:单双号限行、大幅提高停车费等等,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限制措施对治堵的利好作用,但目前来看,拥堵问题没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原因是什么?
就拿收取拥堵费来说,这项政策能成功的前提是,认为需求是有弹性的,也就是只要增加成本,开车出来的人就会大幅减少。可实际上,在北京,刚需的比重远高于弹性需求,就像北京前几年大幅提高停车费,治堵效果并不太好,也是这个道理。
小崔认为,如果继续一味从抬高用车成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治堵的效果注定会不太理想。需求应当合理疏导,而不是抑制,要从供给侧入手,提高道路有限的承载能力,从这方面下功夫。
怎么做呢?小崔先提出一个观点。在道路供给上,我们要从追求数量转变为提高道路的供给有效性。实际上,对于平衡供求起作用的才是有效供给。这些年,我们总是不断增加道路条数、拓宽道路宽度。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道路修到哪里,哪里的房产就增值,人流量就会增大。就像北京,大道太多,小路太少,路网密度偏低,就造成了道路的分流能力和容纳能力不足。再加上一些老城区,道路又窄又少,岂有不堵之理。
小崔认为,如何分流车辆,增加城市的承载能力,才值得政府多加考虑。这就包括加强规划、发展智慧交通;另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协调各种交通方式等措施,也是治理交通的硬条件。所以,小崔的观点是,治堵的原则应该是,引导合理需求,提高有效供给,来降低路上汽车的密度,而不是简单地减少数量。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6-13)厉以宁: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能够释放新消费需求
- (2015-06-17)尼日利亚袋装茶消费需求年均增长5%
- (2015-06-20)贝贝坊母婴以消费需求为发展导向
- (2015-07-14)连平:M2增速明显回升 总需求增长加快
- (2015-08-14)金价回调 消费需求趋淡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