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一带一路”公共产品思维展现习式外交大格局

2016-03-10 15:01:59 来源:央广网

评论

3月8日,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但机遇是世界的。提出这一倡议,顺应了亚欧大陆要发展、要合作的普遍呼声,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快速转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一带一路”的成果凸显,特别是倡议背后的公共产品思维,让我们感受到了“习式外交”的大格局,也看到中国外交政策越来越理性和成熟。

“一带一路”构想提出短短两年多来,建设的成果可谓卓有成效: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合作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我们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亚投行已经开业运营,丝路基金首批投资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匈塞铁路、雅万高铁开工建设,中老、中泰等泛亚铁路网建设也迈开重要步伐;中国-哈萨克斯坦合作新模式开启,一大批重点项目已在各国落地生根……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中国作为倡议国的积极组织,其背后则是各参与国家强烈的发展合作愿望得到释放,“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更好的平台。

对于外交公共产品思维,很多人都会感到非常陌生,对于平台的作用,一旦联想起电商平台,恐怕很多人的感受就会立即变得真切。买的还是那些货物,生意还是那些生意,但平台一换天地就宽了。对于外交也是一样,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加强对国际经济贸易平台的干预,而我国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为沿线各国搭建一个新的更加公平、更加友好、更为互惠互利的发展平台。

一旦有了搭建平台的思维,外交的格局就会变得格外宽广,而对外关系也就不仅局限于一国一地区的范围。正如外界的评论:“习式外交”的最大特点是主动性,相较于过去被动地按照国际和区域问题或议题开展外交工作,习近平如今拥有自己的外交战略和口号,并且主动地提出具体措施来实现这些构想,促使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在8号的记者会上,王毅外长也透露说,三年来,习近平主席20次出访,相当于环绕地球飞行10圈。中国产品走向世界,中国的贸易走向世界,中国的外交也在世界拥有一片天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活跃与中国对未来发展的格局的判断是一致的。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程,巨大发展成就的内在因素是中国自身的改革力量,而外在的因素是通过对外开放,特别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中国主动打开国门与市场,主动融入到世界产业发展的大潮流当中,“认识不少发达国家老板”,让我们有机会在世界产业格局中找到自己位置。我们开放的眼睛最早是盯着西方发达国家,这虽然给我们很多的机会(比如最终成为世界工厂),但老板总终究还是老板,规则在他们手里,跟随者的发展就会一直被动。中国不能一直是世界工厂角色。现在,我们不能仅盯着那些“老板”们,必须关照到那些当初跟我们一样起步的伙伴们,毕竟,发展的机会最终要靠自己来创造,这就需要一个发起者搭建一个新的“朋友圈”。

跟随发达国家融入世界贸易体系,让中国获得难得的机会和迅速发展。但缺乏全球规则制定与治理的话语权,也越来越成为我们发展的束缚——老板总是不希望自己的代工厂自立门户,最终成为竞争对手。重新建立一套国际贸易规则势在必行,这也是很多跟我们一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感受。而“一带一路”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正外部性以及互惠共赢性,无论对中国还是沿线国家都将产生发展与改革的双重激励效应。正因为如此,通过与沿线国家共同探讨建立包括商品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风险防范、经济发展互助、货币与汇率协调等方面在内多种经济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迅速得到沿线国家的响应,合作成果也是接连不断。

对于“一带一路”的成果,在公共产品的视角之下,我们不仅能看到表面的中外贸易的增加、基础设施的兴建,更应看到中国带动之下的整个区域经济贸易的活跃,而这正是我们提出这一战略构想的根本目的。有了这个视角,我们就能理解“一带一路”是中国通过陆海构建对外经济合作、实现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是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国内外困境、构建国际话语权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沿线各国来说,也是发展的新机会和合作共赢的新可能。 (央广新媒体特约评论员 周潜之)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