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抢奶粉之耻”该如何化解

2016-03-08 10:51:04 来源:京华时报

评论

虽然我们不能苛责到境外抢购的国人,但如果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意识到这是一种“耻辱”,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那么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大批国人到国外抢购奶粉,这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农业部长韩长赋用这个严重的说法,来说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实际上,国人到海外抢购食品和日常用品,既是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从服装、化妆品,到马桶盖、婴幼儿奶粉,甚至看见什么抢什么,已成为中国游客海外旅游一景,以至于有些国家和地区专门针对中国人推出了限购政策。到人家那里消费,还受到限制,严重的还要被追究法律责任,从感情上说,确实有点没面子。

对此,有人上升到民族主义的角度,认为这是不爱国的表现,这当然是上纲上线。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消费者到哪里买东西,买国产品牌还是洋品牌,是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应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不过,如果撇开过度政治化的情绪性解读,这一现象也不无价值。消费者的选择,直观反映了我们的经济结构和供需状况。

在奶粉行业,这一问题体现得尤其明显。根据国人的消费习惯,我国并不缺奶,而且还经常发生鲜奶过剩、倒奶杀牛现象;而生产优质安全的奶粉,也并非什么不可攻克的高科技。出现到国外抢购奶粉的局面,无疑是非常尴尬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首先是因为国内一些奶企自己不珍惜品牌,监管也不完善。这个行业出过很大的问题,连累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下降。其次,是因为国内奶业发展存在结构性问题,整个行业精细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奶农生产比较盲目,奶源供应地域性和季节性矛盾突出,一边低价倾销、杀牛倒奶,一边还大规模进口原奶和奶粉,这是典型的结构性问题。

实际上,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的正是奶业存在的类似问题。作为农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我们不缺消费需求,也不缺市场供给,但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造成的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供给和需求对不上。一方面大量产能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消费需求舍近求远转到了境外,造成消费这架马车跑不快,需要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在“供给侧”和“结构性”上下功夫纠正。

因此,虽然我们不能苛责到境外抢购的国人,但如果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意识到这是一种“耻辱”,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提供更多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那么也不失为一件好事。知耻而后勇,也能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添动力。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