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最高法发布《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 梳理改革新变化

2016-03-01 08:25:16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3月1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司法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为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司法机关要从回应人民群众最迫切的司法需求做起,从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改起。

昨天(29日),《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发布,中央统一部署的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四项重大改革,已分三个批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到2015年底,全国共有417个法院纳入改革试点,其中,吉林、上海、湖北、海南已在全省(市)范围内推开。司法改革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哪些新变化?如何解决人们最烦心、最担心、最失望的问题,如何回应大家的盼望和期待?

变化一:打官司不再那么难了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分析,人民群众最烦心的就是打官司难,特别是“立案难”问题。

从2015年5月1日开始,最高法出台规定将立案审查制改革为立案登记制,要求法院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去年5月到12月,全国法院共登记立案994.4万件,同比增长29.54%,当场登记立案率达到95%。

李少平说,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房屋拆迁、土地征用、政府信息公开等行政诉讼“立案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行政案件同比增长66.51%。

截至目前,全国98.9%的法院建立了诉讼服务大厅,2189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781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手机App,1734家法院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吉林、浙江等地建立“电子法院”,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诉讼外化解了大量纠纷。

变化二: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少了

李少平说,人民群众最担心出现诉讼“主客场”问题,害怕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司法公正。最担心对方能找到领导干部或内部人员打招呼、批条子,造成法律面前不平等。

为解决这个问题,经中央批准,最高法在深圳、沈阳设立第一、第二巡回法庭,北京四中院、上海三中院作为跨行政区划法院试点也先后设立,确保涉及地方利益的案件得到公正处理。李少平表示,今年将适时增设最高法巡回法庭,研究提出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的方案。

李少平说,行政案件、知识产权案件、海事海商案件、环境资源案件的这些管辖制度怎么样完善,怎么样完善审级制度。

目前,中央政法委分两次通报了12起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典型案例,最高法也分两次对机关内部人员违反审判纪律、廉政纪律、充当诉讼掮客的案件予以处理和通报。

李少平说,许多法官反映,“两个规定”实施以来,“打招呼”“批条子”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依法独立审判更有制度保障。

变化三:法律白条越来越少了

李少平说,人民群众最失望的是生效裁判得不到有效执行,判决书成了“一纸空文”。

去年,最高法修改惩治“老赖”的司法解释,对失信被执行人全面限制非生活或经营必需的消费;被限制主体,从个人扩展到单位负责人、实际控制人;惩戒的范围从现实的社会活动扩展到网络虚拟空间;今年1月,最高法联合44个国家机关和单位,签署备忘录,共同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截至去年被底,全国共有308万名被执行人被纳入“黑名单”。

李少平说,最高人民法院还与国家工商总局合作,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和高管,系统运行以来,共有139.4万失信被执行人被纳入名单,拦截注册登记6686次。

变化四:司法公开、公正感更强了

李少平说,人权在各个领域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望。

最高法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进庭审实质化,防止庭审“走过场”。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

李少平说,2015年,各级法院共依法宣告1039名被告人无罪。2013年至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监督指导各级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重大刑事冤假错案23起。

2015年以来,人民法院继续在深化司法公开上下功夫,深入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截至2015年底已公布1448万份裁判文书。李少平分析,通过公开审判信息,有效遏制了当事人到处托关系打听案件进展的现象。通过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公开平台,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各种诉讼便利,增强了对法院公正司法的信心。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