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划片”时代 如何缓解教育焦虑?
2016-02-29 10:33:10 来源:央广网
作者 马尚田
“教育部正式发文放大招了!你的学区房可能白买了!”最近,在微信朋友圈,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标题。“多校划片”的提出让一些家长慌了神。
这个消息的来源,是教育部的一纸通知,《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片区里,不再对应一所学校,而是有几所小学。多校划片,意味着你和你隔壁邻居家的孩子,上的可能是不同的小学。这么一来,学区房就变得不再“牢靠”。
教育部推出“多校划片”,不拼财力拼运气,显然是为保障教育公平,同时为学位房降温。是否会能平抑房价呢?暂时还很难说。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僧多粥少”的状况一时半会儿无法缓解。至于能不能保障教育公平,我们承认,弱化“学区房”,让“教育资源均衡化”初衷是好的。但长期来看,这只是过渡措施,要改变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真正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谈何容易!
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古今中外,学区房都备受追捧。
孟母三迁,说的就是古代版的“学区房”。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可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从墓地附近,到市集附近,再到学校附近,单亲母亲费尽周折,最终培养出了一位大学问家。
今天,又怎么样呢?这些年,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也“孟母三迁”,为了学区房,拼了,甚至搬去海外。《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高净值人士移民国外及开始全球置业,子女教育已经取代分散风险,成为了海外投资最大驱动力。这些人购置房产的“学区房”倾向也很明显,将近一半的受访者选择在学校附近购置物业。
事实上,国外的家长们也有选择“学区房”的爱好。有研究表明,上百万的英国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受到优良的教育,不惜放弃自己的工作,搬到好学校的附近。根据桑坦德银行的房贷报告表明,学区房要比其他地区的平均房价还要高五分之一,大约要支付3.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7.02万)。就是说,他们要支付更高的代价。
由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正是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家长们形成了择校冲动和教育焦虑。这种冲动和焦虑一直存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开展过一项调查,在有子女的被调查者中,92.8%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存在焦虑。
学区房折射的教育焦虑,主要体现在“上学难上学贵”。更深刻的背景是,拥有着较多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往下掉”,而社会资源较少的父母,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上一层楼”。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强调“量力而行、自求多福”的概念。前面说到,中国富豪热衷把子女送到国外,但教育效果怎样呢?并不见佳。由于对国外社会缺少了解以及疏于对子女的管教,一些富豪的子女身上出现了很多问题。《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在洛杉矶的华人区,小小年纪却开豪车的留学生比比皆是,他们往往是独自在美国生活,父母除了给钱基本上不过问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华裔青少年中因飙车、酒驾引起的刑事犯罪问题,时有发生。
延伸开去,还有人批评说,有些学校不复净土,学生不像学生,这些孩子不比谁的学习好,而是热衷比拼谁的手机更昂贵,谁开的车更时髦,谁家的钱多,谁爸爸的官大,这就属于价值观扭曲了。
所谓“自求多福”,就是家长和孩子都放平心态,自己的道路自己走,自己的命运自己承担。家长力所能及地为孩子提供更好地教育资源,这没有错,但,大包大揽地娇生惯养,却埋下了祸根。毕竟,这世界,有很多事情比学分更重要,比如良好的人格,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
当然,我们也期望社会大环境能给莘莘学子提供更公平的成长环境,更多地提供向上流动的通道,打破阶层固化,让众多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真能如此,善莫大焉。
老马价值观,明天接着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12-17)网传教育部将推“多校划片”计划 “学区房”或降温
- (2015-12-17)“多校划片”致学区房降温 环视国外学区房火热程度
- (2015-12-17)教育部:将推行“多校划片”入学 为学区房降温
- (2015-12-18)教育部鼓励各地实施“多校划片” 为学区房降温
- (2016-02-20)教育部要求科学划片 择校热门地区将多校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