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媒体观察】给“天价”降温退烧

2016-02-26 09:02:33 来源:央广网

评论

作者 佟亚涛

最近有一句话特别火,就是“你这么厉害,你咋不上天呢”。最近一些物品的价格倒是涨得厉害,一个个“上了天”成了“天价”。物价上天该咋办?还是要多管齐下,给“天价”物品降温退烧。

给天价学区房降温,多校划片外关键在于实现教育公平

说到“天价”,首先来说说“天价学区房”。在不少地方,尤其是一线城市,“学区房”的价位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作为房屋本身的实际价位。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不少家长下了血本,购买学区房。

教育部最近提出的“多校划片”方式,把热点小学、初中分散到每个片区,有人说这是教育部“放大招”,给“天价学区房”降温。但是,中新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也提出,家长们的择校热情似乎并未完全打消。

怎样给“天价学区房”降温,才能标本兼治?《经济参考报》就此评论,真正为学区房热降温,关键在于实现教育公平。如果不能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强弱分明的现状,就无法消除学区房热。

《北京青年报》也指出,要着力于破除“名校”思维,对教育资源进行更公平合理的分配,通过政策倾斜和引导,尽快填补学校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要淡化“名校”观念,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进行恶性竞争。

定位不清 天价救护车趁火打劫被处理

天价学区房,是对准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而天价救护车的出现,也正是掐准了病人家属急切的心情。

山东省泰安市市民王女士的父亲,因为消化系统出血,需要转到济南接受治疗。80公里的路程,救护车竟然要价3600元,算下来,每公里路收费40多块钱。根据济南市物价局的规定,用车费用是由供需双方在使用前协商确定的。

“供需双方协商”,看似遵循市场化原则,实际上却不合情理。救护车具有天然的垄断性质,病人在那儿躺着,谁还敢跟它协商价格?

《光明日报》评论就指出,病人与救护车之间不存在平等的市场条件,两者不可能展开充分的价格博弈。“天价救护车”频繁出现,关键在于对救护车市场的定位模糊不清,或者说错误地使用了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对于救护车这种难以转移的刚性需求,应当纳入民生公益类事业,严格控制救护车的价格,并公布收费标准和监督电话,而不能引入所谓的价格协商机制。

值得欣慰的是,昨晚的最新消息,山东“天价救护车”涉事人员被停职,费用全部退还患者家属。

128元天价姜丝可乐 “明码标价”更要“明码实价”

在市场化充分的餐饮业,也时不时出现一些上了天的“天价菜”。武汉的李先生吃饭时,就喝了这么一壶128元的“天价姜丝可乐”。

有人说,李先生喝的不是可乐,是环境。如果你认为价格高,可以分分钟开车走人,不在那儿消费。但是也有人反对,“明码标价”不等于“明码实价”。“实”代表商品真实、合理的价值,漫天要价的行为要受到处罚。

新华社报道就指出,商家确实拥有自主定价权,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不完善,尤其是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有义务对“天价”进行监管和处罚。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事先问好价钱,减少消费侵权事件的发生。

三斤三两天价彩礼 扶贫脱贫要珍贵不要真贵

如果说上面说的“天价”事件,与监管缺失有关,那么下面说的这个“天价彩礼”,则与移风易俗有关了。

近些年,个别农村地区的彩礼也是水涨船高。在山东省西南地区的农村,流行着一句俗语“三斤三两”,也就是用三斤三两的百元大钞,作为娶媳妇的彩礼,加起来是10多万元。要知道,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首次超过一万一千元,这也就意味着一个男青年要不吃不喝好几年,才能娶得起一个媳妇。

天价彩礼产生的背后,一是“男多女少”的社会结构,适龄男性不容易找到结婚对象;而在一些落后地区,嫁女儿也成为家庭致富的一种机会。

央视关注了“天价彩礼”背后农村贫困的现状。评论指出,只有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一命脉,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才能让结婚不再成为“甜蜜负担”。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