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唱田歌
2016-02-24 08:01:30 来源:央广网
记者刘璐采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黄白
央广网北京2月24日消息(记者刘璐 舒晶晶 杨静)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田山歌”是太湖流域人们栽种水稻时唱起的劳动欢歌,伴随着悠久的稻作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农耕时代渐行渐远,如今的稻田里,农民在熟练地操作着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田山歌却再也唱不出曾经的味道。原汁原味的田山歌如何传承?路在何方?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这首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用糯柔的吴侬软语演唱的《上海节拍》,一度成为代表上海形象的声音,向世界各地的客人问好。它的曲调来源于古老的上海田山歌。在繁华的大都市响起如此古朴原生态的山歌,让人既意外又震撼。
驱车从市区的虹桥机场一路向西南,柏油马路一直通到青浦区练塘镇政府办公大楼,让人很难想像, 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时常唱响田山歌的稻田。
杨晓峰是上海田山歌的第二代传人,学唱田山歌已经有十个年头了。可是站在师父张永联当年唱响田山歌的地方,总感觉唱不出师傅的味道:“一个呢就是没有经常唱,还有就是没有田间生活的内容。原生态我们唱是会唱,但是感觉总有点不一样。”
杨晓峰一直在寻找的“师傅的感觉”,其实就是辛勤劳作中的欢乐。
田山歌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歌,是吴越地区人们在田间插秧、除草、车水、耕地劳作时即兴演唱的劳动欢歌。它歌曲调高亢,余音悠扬。伴随着太湖流域悠久的稻作文化,口口相传、吟唱不衰。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黄白,走遍了上海每一处有音律的地方。她说,田山歌就像“船夫号子”、“砸夯歌”一样,从劳动中孕育而生,唱的都是劳动和丰收的欢乐:“一个人唱头歌,唱完了以后又有人叫鹩歌,还有一个卖歌。(唱歌部分)所以可以唱很长时间,跟的人就像在听很长的故事。”
记者舒晶晶采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黄白
记者舒晶晶采访田山歌传承人
田山歌的发音方式和意大利美声唱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那样的高亢、工整、发自肺腑。它与内蒙古长调、陕北的信天游等山歌一起,组成了我国独特的山歌文化,能让人从“太阳东方一点红”,一直唱到“日落西山鸟归巢” 。
黄白说,山歌其实上就是一种体裁,这种体裁全国都有。比如北方蒙古族的长调、山西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都属于山歌。
然而,田山歌终究还是比不过现代化厂房里机器的轰鸣,赛不过现代都市马路上的汽车喇叭,胜不过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
现在,歌手老化,后继乏人。田山歌歌手有的已达九十岁高龄。国家级传承人张永联年近八旬,嗓音大不如前,很多高音已经无法企及。
眼下的青浦区练塘镇,房前屋后没有了稻田。如果不是有演出,没有人会想起这里曾经是歌声悠悠的世外桃源。
记者舒晶晶在田间地头采访田山歌第二代传承人杨晓峰
一度辉煌的田山歌,就要这样消失了么?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杨晓峰不再纠结找不到师傅当年唱歌的感觉,2015年初开始,他当起了老师,在希望小学里组建了兴趣班,教孩子们学唱田山歌。不过,现在“他们唱的还不怎么样,他们不愿意学啊。”
随着农耕时代的远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方式的转换,田山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汁原味的田山歌要走得更远,路在何方?杨晓峰在寻找答案,青浦区文广新局局长曹伟明也在行动。他们创意拍摄了微电影《上海节拍》,把青浦田山歌的音乐做了改编创新,请著名音乐人安东重新谱曲,包括现代小青年喜欢的RAP音乐,让人们看到了经过华丽转身、现代版的“田山歌”,让这古老的劳动欢歌有尊严地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一曲山歌吟思忧,一声号子诉乡愁;
余音渐远人难觅,只盼此情世间留。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