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景区限价令成一纸空文?令行禁止要有实招

2016-02-16 10:15:00 来源:央广网

评论

作者丨夏青

昨天是猴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大家告别了假日状态,开启了“工作模式”。但是一些法令虽然颁布了很长时间,却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或者一直没有进入“工作”的状态。

实施已经7年“限塑令”仍形同虚设

“限塑令”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限塑令”,自2008年6月1号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原本,这个“限塑令”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收费这个手段,引导公众合理使用购物袋,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限塑令”已经实施了7年多了,效果如何呢?大家可以自己去超市和菜市场感受一下。用的袋子基本没少,只是从以前的免费变成了如今的收费。

还记得在“限塑令”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大家对“限塑令”的实施是有一个过渡的预期,从收费开始,然后会渐渐地取消提供。但目前的结果却是一直停留在“收费”阶段。

分析原因,一方面,几毛钱的塑料袋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完全感受不到压力,但是却能带来确实的方便。另一方面,对于提供者和生产者来说,缺乏监管和惩罚措施,也就没有了执行的动力。这都造成了“限塑令”形同虚设。

如何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呢?《经济日报》提出,除做好宣传引导外,相关部门还应严格控制生产环节,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严格监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并加快研究和开发塑料袋的替代品,以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生产环保购物袋的企业。

《人民法院报》也说,唯有在严格执行罚则、政府承担责任等多种合力下,才能让“限塑令”令行禁止,深入民心。

景区“限价令”成一纸空文

需要出实招的不仅是“限塑令”,还有旅游景区的“限价令”。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发布的通知,对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门票价格,上调频率不得低于3年。

但是近年来,旅游市场乱象丛生,这样的通知在落实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一纸空文”。即便是在法令发出地——北京,一些景点也并没有按规定执行免票或半价优惠。

《新华调查》认为,不少景区因经营渠道有限,“门票依赖症”突出,加上门票收入支出混乱,地方政府在门票收入中既是获益者,又当监督者,使门票价格调整缺乏足够监管。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样是要将监管落到实处,首先建立现阶段适用的门票价格生成机制、收支管理规范,其次,明确景区产权归属,让监督者与获益者分离,这样才能限制各景点的“任性”涨价。

违法成本低财务造假屡禁不止

令行禁止不仅要有实招,而且每一招都要落到痛处。让违法违规的成本痛得不可接受,才能记住哪里是禁区。

财务造假一直是监管部门重点的打击对象,而且2014年发布的“新国九条”中明确,对欺诈发行的上市公司实行强制退市。然而,财务造假问题却仍然屡禁不止,这是为什么?昨天一份来自媒体的统计数据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长江商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证监会下发了242张处罚决定书,其中有35家上市公司牵涉财务造假。而其中的32家公司,罚款都不超过60万元。

虚报利润几千万、上亿,欺骗投资者,而惩罚却只是虚报利润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这样的违法成本能阻挡他们试探法律底线的脚步吗?

《资本论》里面曾说:“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财务造假也是同样道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出实招,除了强化对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更应该加重处罚力度,加大违法成本,让违法违规者无利可图,这样才能心存敬畏,令行禁止。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