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应处理好六大关系
2016-02-14 10:55:01 来源:光明日报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双创”工作,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协同推进“四个全面”,加快促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由之路。为此,地方高校应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六大关系,推动高质量的创新创业。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应处理好六大关系
处理好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共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新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学发挥教育及平台优势,集聚创新创业载体、科技、人才资源,也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工商、税务、专利、法律、水电等公共服务及政策支持。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加强战略合作,发挥双方比较优势,共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如黄河科技学院与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U创港”创新创业综合体,“U”是指University,“创”是指创意、创新、创造,“港”是指创新人才集聚的港湾、中小微企业孵化的港湾,综合体着力打造综合公共服务、专业技术支撑、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等四大平台,不断完善黄河众创空间、“U创”孵化器、“U创”加速器、人才公寓及配套设施等四大功能区,构建全链条、全要素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处理好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避免盲目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的内驱力是发自创客内心的兴趣、渴望和热爱,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断被激活的基因;外动力则来源于市场需求。因此,创新创业的动力机制应该是外部的客观规律性与内部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在这一动力机制中,高校承担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DNA;行业企业承担着需求导向及实践育人的功能,目标是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的放矢,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已经开始探索与企业共同建立行业学院、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等多元化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以期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处理好高校与创客的关系,让大学生创新创业蔚然成风。新形势下,大学生将成为创客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应抓住创客运动的契机,为创客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的生态链条,让更多的大学生创客能够借助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等资源和服务,把创意转化为产品,实现创新创业梦想。培养和服务大学生创客的过程,也是地方高校塑造创客文化的过程。随着大学生创客数量的增长,校园里将逐步形成大胆创新、允许失败、宽松包容的文化生态,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最大化地释放高校人才红利。
处理好创新创业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创新创业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才培养。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的就业提供支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出台,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体现了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连续性。从改革方向看,创新创业工作是地方高校抓住国家新的政策机遇期,顺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点;从培养目标看,创新创业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从培养过程来看,创新创业人才与技术技能人才都需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道路。因此,地方高校应当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准契合点,寻求一举双效的改革措施。
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从实践方面看,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发现机会的能力、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质疑及批判性精神、敢闯敢创的品质、自我管理及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等等。这些特征更多涉及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但是要真正建造起创新创业人才这座大厦,还需要专业教育的设计和构筑。创新创业不是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个专业的特权,创新创业的种子遍布每一个领域,也需要在经济社会及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开花结果,这是党和政府不遗余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地方高校在改革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到一起,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和升华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既能够发挥专业所长,又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处理好创新创业工作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以问题探究为导向。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需要充分吸收科学家、企业家、成功创业者、风险投资人、校外专家等力量的深度介入,并建立创业导师发挥实质指导作用的机制。再次,在教学管理上,需要根据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及不同专业的需要,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完善学分积累及转换制度,探索弹性学制和教职工可限期留岗创业制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参与课题研究、发明专利、发表论文、自主创业,激发师生创新创业激情。最后,在考核机制上,应以成果和效益为导向,避免过去盲目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建立创新创业长效工作机制。(杨雪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CJY020]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5-24)台湾高校录取大陆学生攻读硕博士人数创新高
- (2015-05-28)复旦宣传片被指抄袭 中国各大高校宣传片北大星空日记感人
- (2015-06-04)高校招生进入"买方市场":生源危机倒逼转型
- (2015-06-04)高三女生和博导母亲合发论文 获高校自主招生资格
- (2015-06-14)高校自主招生风起云涌 现学现考首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