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儿童成长的“精神雾霾” 构建精神防火墙
2016-02-14 08:55:0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清除儿童成长的“精神雾霾”
在“精神雾霾”和商业之火的冲击下,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构筑一面坚实的防火墙,这是父母在商业或文化产品面前的基本责任。
眼下正值寒假,新春临近,很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走进电影院,欣赏新鲜上映的影片。但你可曾遇到过这样的事:电影院里,母亲带着孩子观看电影,银幕上突然出现了粗俗不雅语言或色情、血腥画面,母亲惊慌失措地捂住孩子的眼睛。
这样的场景,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比如前不久热映的电影《老炮儿》,就有不少粗俗语言;曾经票房大卖的《心花路放》等一批知名影片,色情、暴力画面也屡屡出现。电视、广告、图书、杂志等,也在生产着这类防不胜防的“精神雾霾”。而儿童,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许多家长曾无数次呼吁,电影生产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尤其在性、暴力问题上要有所“收敛”。然而,“精明”的电影人打量着父母们焦虑的目光,最后却在票房面前露出了异样的眼神。这是因为,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商品,遵循的是资本原则,是注意力原则,是面向欲望系统的生产原则。
面对银幕上充斥的各种“儿童不宜”内容,有人将解决问题的希望放在了分级制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电影分级制一直未能实施。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但孩子们却在一天天成长。
怎么办?其实,对于一些可能存在不良内容的电影,父母应该为孩子把好第一关。比如《老炮儿》等所谓“重口味”电影,本就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电影里面大量的脏话和暴力色情场面,恰似一柄柄长剑,伤害着少年儿童的天真与纯净的心灵。那么,带孩子走进电影院之前,父母是否可以自己先去查阅、鉴别一下电影的“级别”?
不单单是电影,不雅内容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电视、图书、杂志等都是“重灾区”,孩子们毫无防备地陷入了一个不设防的“风险社会”。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他们最可以依靠的就是家庭,就是父母。
在“精神雾霾”和商业之火的冲击下,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构筑一面坚实的防火墙,这是父母在商业或文化产品面前的基本责任。这也意味着,父母需要腾出更多时间,不厌其烦地对孩子重复并明确一些信息内容的危害,这才是不失职的表现。因此,对于一些可能存在问题的信息产品,父母“提前做做功课”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可能对孩子身心产生不利影响的不良信息、不雅内容,父母在做功课之前,其实还有更大的“功课”要做,那就是提升媒介素养。“把关”并不是简单的时间付出问题。除了掌握儿童心理学知识,父母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媒介素养知识,比如什么内容适合儿童观看,什么内容有助于儿童的精神健康,什么内容有助于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等。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自发组建“妈妈评审团”,这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尝试。比如当一部电影上映时,其中一位妈妈先去电影院打探一下,然后在虚拟平台上交流心得,其他父母可以根据相关信息,决定是否让孩子走进电影院。
其实,当某些底层的、结构性的把关体系还不明朗时,“妈妈评审团”可以推广为一种普遍的监护模式。随着越来越多“妈妈评审团”的成立,再加上专业人士的媒介素养培训,人们慢慢会形成一种价值共识,从而将那些有益孩子健康成长的作品遴选出来。可喜的是,现在一些视频网站已经启动这样的项目,组织父母和专家对媒体内容进行分级和评价。
当然,“把关”并不是简单的鉴定和遴选,尤其要教育孩子如何分辨、理解和消化文化信息,这便需要父母的陪伴、讲解和交流。要知道,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刷下,文化产品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良信息、不雅内容。比如,不能因为《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有用平底锅砸人和“烤全羊”这样的画面,就完全予以否定。父母要拿出更多时间,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讲解,如此才不会出现“幼童模仿灰太狼烤全羊烧伤同伴”这样的惊悚新闻。(作者刘涛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5-23)孙春兰向党外人士通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
- (2015-05-23)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统一战线工作
- (2015-05-24)佛山疑似精神病人当街砍死路人 众人合力将其制服
- (2015-05-30)媒体评复旦宣传片涉抄袭:大学创新精神堪忧
- (2015-05-30)媒体评复旦宣传片涉抄袭:大学创新精神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