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家谱传家风
2016-02-12 10:05:00 来源:央广网
山西原平上院村辛根兰家
央广网北京2月12日消息(记者牛萌 王涛 李楠)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家谱,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伦理规范、家风家训。如今,也许只有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山西原平上院村,推开沉重的木门,我们走进村民辛根兰的家。
上院村,90%都姓辛,辛氏家谱70多年前修过,2002年,作为上一代修谱人的孙辈,辛存寿和辛根兰开始集资,新修家谱。
辛存寿介绍,“我们的旧家谱是1941年修的,辛根兰的爷爷辛在勤和我爷爷辛兆仁他们两个人为主,修成了家谱。到了2002年,我们又开始修”。
上院辛氏1941年修的旧族谱
正房厅堂的几案上,摆放着新修的《辛氏族谱》,蓝色精装封面,5卷合成一本,53万字。辛存寿把手仔细擦干净,解开侧面的黄丝带,捧起家谱,细说往事。“从1941年印家谱时,上面有名字,到2009年6月发行新家谱的时候,老家谱上还有166个人在世。从2009年到现在,又去世了35个人……”
家谱起源于殷商,宋代进入民间,明清以后,修家谱渐渐成为风尚。如今,也许只有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
辛存寿向记者介绍上院辛氏2009年发行的新家谱
辛存寿说,从2002年正式开始,到2009年6月5号新家谱发行,前前后后一共花了八年时间。
辛氏旧家谱历经战乱、文革,散失殆尽,时隔70多年重修,困难重重。辛存寿退休前是山西省中医学院的老师,为修谱,工作之余四处奔走。后期因为病重,调查时说不了话,只能写在纸上,让别人念。辛存寿说,8年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心里记着祖辈。当年,辛存寿的爷爷辛兆仁修家谱,就靠几十块墓碑,现在仅存下来一块。
上院村辛氏先人最后一块墓碑
辛存寿介绍,“就是这个碑。这个碑应该是脸朝天,结果现在脊背朝天,所以我们就看不见上面的字了。我爷爷做这个工作,当时找到碑以后,因为时间长了碑上面有土,字就看不清了。他就带一壶水,把这个碑冲了,洗出来,所有的字不一定都认得,所以他把这个字就照原样描下来。根兰她爷爷是国子监大学生,字描好以后,就拿回去让他再识别”。
2009年发行的辛氏新家谱
正值隆冬,寒风刺骨,水浇到碑上,也浇到手上。辛兆仁的手裂开一道道口子,整个冬天都无法愈合。辛存寿说,想起祖辈,心里不平静,家谱不传下去,对不起爷爷。
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
徐汇区淮海中路,上海图书馆,二楼的“家谱阅览室”显得空荡荡的。60岁的徐学迎,想按家谱给孙子起名字,来这儿查找。他说,我晓得我爷爷是司字辈儿的,我爸爸是宏字辈儿的,我是迎字辈儿的,下面一代的名字两个字的多,长幼辈分都没法分,小孩子的名字没法起,家从哪里搬来的也都不知道了。
徐学迎说,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他觉得,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记者采访辛氏族谱主编辛存寿
辛存寿说,新修家谱,增加了不少先辈的事迹,像这位孝子叫栓恒,我们这代人都还知道他的故事。这次写进家谱,就是想让儿孙们也能记住,传承家风,懂得孝敬老人。
故事是这样的: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天他母亲想吃一个冰棍,但村里面没有,栓恒就跑到原平县里去买,没有保温杯,他就拿一块毛巾把冰棍包起来,放在茶缸里,回来冰棍全化了,毛巾拧出甜水来,他妈妈喝了。他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结婚,没有后人。
从古到今,不同的家族对于家训家风,有不同的侧重。商贾之家强调“童叟无欺、取之有道”,农耕之家的特点是“耕读传家”,而官宦之家的传承,首要的是“廉洁清正”。江苏常州恽氏家族,祖上为官,2007年,恽氏后人恽兴中,续修家谱。
常州家谱馆
他说,“我在修谱过程中就发现,很多人做了几年县官,回来以后两袖清风,他甚至连盘缠都不够。他做县官的时候,把自己的俸禄都用来资助贫困的市民了”。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古籍修复专家张品芳,见过许多旧家谱,眼前这一部,纸张霉变粘连,已经无法揭开。
旧家谱
张品芳介绍,“就是这种纸张,已经很酥很霉了,纸张已经没有强度了。只能先放着,可能以后有新的科技手段能够修复它,现在我们就是保存它”。
很难说清这样的家谱还遗存了多少,如果有一天真能修复,不知会有多少先人的形象复活,又不知会有多少生动的故事感染世人。沧海桑田,历史的长河总会淹没一些东西,无奈中又禁不住遗憾。家谱研究专家陈建华说,像现在在城市里面,有亲戚关系的也就是几个人,大部分亲宗族还是居住在老家,就是我们称之为籍贯的地方,所以在城市里,作为一个宗族来修谱的话,几乎就没这个可能。现在修谱的都是一些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传承呢?
记者采访上海图书馆家谱研究专家陈建华
辛氏家族的新家谱,全称《山西原平上院辛氏族谱》,修成后的领谱大会,辛氏族人来了四五百,辛存寿特意让孩子们也参加,培养他们文化传承的理念。
辛存寿说,我们从文化上不想把这个事情断开,根兰也说老人们做过的事情,不能断在咱们手里头。
看着一本本家谱被大家恭恭敬敬领走,辛存寿觉得,可以告慰先人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12-01)[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神谝陕西
- (2015-12-02)[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四川“好巴适”
- (2015-12-04)[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徽州韵味
- (2015-12-14)[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风土人情捏出的瓦猫
- (2015-12-15)[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手暖良材木 心斫千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