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舌尖上的年味:挥之不去的乡情和记忆

2016-02-08 07:55:06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2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过年离不开吃和好吃的东西,缺少舌尖上的享受,年味儿就差了许多。今年,地方传统特色美食依然受到男女老少欢迎, “舌尖上的年味”里潜藏的都是挥之不去的乡情和记忆。16-02-8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越近除夕,兰州市榆中县清水村46岁的陈月萍就越忙,每天凌晨四点就得起床揉面,做好的200多个花馍不到中午就卖光了。

陈月萍:这个抹点姜黄,折一折,现在上花,两头捏一下,出来就像一朵牡丹花,象征花开富贵。

二十年前,花馍馍还是村里媳妇比手巧的玩意儿,但现在成了稀罕物。

陈月萍:除了我和另外一家在做,其他人都不做了,如果我们两家都不做了,花馍馍可能就没有了。

河南安阳60岁的谢阿姨也在忙着炸带鱼,做好吃的。她在外地工作的孩子都回来了,她想给多备点他们小时候爱吃的食物。

谢阿姨:把这些家乡的美食都给他们做一做,带回去点,冻冰箱里接着吃。

新年打糍粑是江西井冈山区客家人的传统年俗,素有“没有糍粑不成年”的说法。今年,回家过年的年轻人打出的、制作的糍粑很有创意,出现了曼越莓、猕猴桃、桂花等花果味的私人订制糍粑。

年轻人:这一份里面加了曼越莓干、这一份是加了猕猴桃干,是酸甜口味的,最后这份会放桂花蜜,口感会更甜一点。

变的是糍粑口味,不变的是传统工艺、乡愁记忆和人文传承。

  村民张璟:打糍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就是充满了年味;传承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

传统“年味”要传承,现代“年味”不能少。广西的黄女士就表示,“传统”和“现代”完全可以交融互补,老人要多尝尝新食品,年轻人也应该学学老手艺。

黄女士:我父母做一些过年都会做的食品,就是年棕啊这些。我觉得这样挺不错的。以后还是跟父母好好学一下,就算自己做得不好,打打下手也不错,争取能做给我自己的小孩吃。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