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新三十六计”
2016-02-07 09:15: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7日消息(记者陈蕾)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昨天(6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开宗明义,指出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最大内需所在,是最主要的民生工程。
意见全文8000个字,涉及九个方面的三十六条措施。从字面来看,“确保”、“鼓励”这样的字眼频繁出现,这份意见更强调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性,同时也不乏激励性,另外,从具体内容来看,主要在户籍、土地、住房以及财政这四大领域有所突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在这四大领域,突破性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户籍方面最大的突破是,强调除了极少数的超级大城市以外,落户政策要放宽放开,强调居住证的含金量和全覆盖,不能仅仅是个证,而且要和基本公共服务挂钩;土地方面更加突出了经营权,宅基地的使用权,自愿、有偿、依法的前提下退出; 住房制度方面,实施新市民的住房制度,市场管多元需要、国家管托底的保障;在财政方面,更多的强调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农业转业人口挂钩起来,更多强调人口在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的流动性,以及迁移的自由度;很多都有新的提法。
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
经济的活力往往与人口的流动性正相关,因此,意见一开始就明确提出的“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有哪三个1亿人?需要分别解决他们的什么问题呢?回答非常具体。第一、加快制定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确保如期完成。
马庆斌:让更多有稳定就业稳定住房的人到城市里来,把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之间的待遇鸿沟抹平了”
第二个鼓励引导农民在中小城市就近购房,这个目标也涉及1亿农民,也符合结构转型、产业转型的趋势。
马庆斌:这个1亿人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而是符合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沿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来转移,实现城市、产业和人口三个关系的高度融合,也是符合城市和经济健康的问题。
第三个是围绕实现大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中国社科院教授李人庆指出这三个1亿人问题,实际上是新型城镇化问题找到了落脚点。
李人庆:这三个1亿人的问题呢,实际上包含的问题十分多,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产销的一体,针对当前存在的一系列机制体制的问题要有所突破,实际上,这是传统的城镇化政策有了落脚点、支撑点,对落实评判这个政策能否实现也找到了着力点。
新型城镇化,考验地方政府管理和思维能力
从地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实施了两年。但是,昨天发布的意见还提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对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马庆斌:很多地方政府城市管理能力和思维方式还没有太适应新的要求,为什么这次意见一开始就提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最大内需所在、经济的最大动力,还有也是最主要的民生工程,就是强调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化的问题,还是经济社会、包括生态联动发展的问题。很多地方政府以前可能不太喜欢很多的人到他们的城市里面去,分享已有的红利,但是,现在随着人口红利逐步减弱,只要是人口吸引力,就业活力比较强的地方,户口改革比较好的地方,往往它的经济发展就比较好、比较快、比较平稳,我相信通过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这些问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破解。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6-06)合作共赢机制创新产城互动城镇化路径探索
- (2015-06-06)合作共赢机制创新产城互动城镇化路径探索
- (2015-06-09)安徽出台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
- (2015-06-10)介休市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胜在何处?
- (2015-06-23)报告指中国连片贫困区应走包容性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