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儿童教育的启示 重视儿童的“天赋兑现”
2016-02-05 09:00:01 来源:文汇报
原标题:重视儿童的“天赋兑现”
就像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环境一样,创新人才从孩提到成人的系统培育,也需要适宜的文化土壤。
“有天赋的儿童”,这个极易成为创新拔尖人才的群体,如何对其进行科学识别、因材施教,历来是教育界的热门话
题,也是难题。在中国,天赋儿童很容易直接和“天才少年”、“神童”划上等号———关注的目光从来不缺,但个性化、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却稍嫌不足。
须知,让天赋儿童健康成长、发挥所长,不仅有助于其个人发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充实、丰富国家的人力资源库,
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美国对天赋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眼下,一些全新的科学研究结果正在催生对“天才少年”培养的全新实验,刷新了人们对“天才少年”的传统认知。可以说,美国在识别、培养天赋儿童方面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编者
什么是“有天赋的儿童”(Gifted and Talented)? 传统观念里的第一反应就是“神童”和“天才”,因而给人的错觉是万里挑一,与大多数人并无关系。
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使用这个传统的狭隘定义,一大批孩子可能因为表面上的“成绩够好了”而得不到足够关注,失去其应得的另一种学习权利,只能随波逐流。由此而形成的,不是小鸟飞不过沧海,而是我们只让他面对了河流。
1
美国对“有天赋的儿童”是怎样定义的呢? 简单说来,就是在某个领域有显著特长的孩子,而一般的学校教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这其实涵盖了一大批孩子。
我和我先生儿时都有这样的经历。我先生在小学二年级时就由母亲教完了整个小学六年的数学。由于担心对孩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父母没有让他跳级,但当时的学校也没有资源来特别照顾他。由于在学业上失去了挑战和兴趣,他经历了几年“荒废期”。
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年有幸受益于上海最早的、小规模的“高天资儿童教育”实验。这是个大胆的探索,但缺乏更高层面的系统研究和规划,我亲历了其中的利弊。我也有过和我先生类似的经历,因为觉得有些课乏味而被老师请出教室。我之后去美国读书的时候,不得不钦佩于他们在教育上相对于中国而言,研究得更为系统、严谨和超前。这并不是贬低中国的教育。中国教育之长处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但是我和我先生在儿时遇到的问题,中国并没有很重视,然而美国已经系统研究了几十年,这就是他们所说的“有天赋儿童”的教 育 问 题 (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我不禁想,如果像我和我先生在孩提时能受到更适合的教育,也就是说,采取一种全新的重视方法,在接受教育的窗口期,让“儿童的天赋兑现”,是否人生会更不一样呢?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会获得更加丰富的各类人才资源!
但每次谈到这个话题,我都有很多困惑和犹豫:谈论这个是否显得太自负了呢?是否与多数人无关? 又是否无形中给予下一代孩子太大的压力?
机缘巧合,我的一位朋友Lara W Kessler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教育学博士,专攻天赋儿童的教育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这里我就粗浅地谈一下我在与她的访谈和我的阅读中,所解开的疑惑和得到的启示。
美国联邦层面对“有天赋的儿童”是怎样定义的呢?“相比同龄儿童或青年,在某个方面有明显的、更突出的能力,或显示出有突出能力的潜质。这些方面可以包括智力、创造力、艺术潜质、领导力或其他特定的学术领域。这些儿童或青年需要学校提供一般课程以外的帮助。”简单说来,就是在某个领域有显著特长的孩子 (除了体育之外,因为体育特长在美国传统上就很受重视),一般的学校教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这其实涵盖了一大批孩子。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把天赋儿童教育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很多大学都设有天赋儿童教育研究中心。从联邦和州政府都专项拨款和专人负责天赋儿童教育。很多州立法规定,每个公立学校必须开办“天赋儿童教育计划”。各个州有10%左右的儿童得到了天赋儿童的特殊教育。Lara本人就供职于联邦Javis基金项下,在美国地方公立学校辅导老师们开展“天赋儿童教育计划”。
2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与苏联在冷战的太空竞赛时期,就曾大力投入天赋儿童教育。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美国在科学和创新的爆发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对天赋儿童的重视。
对天赋儿童的教育为什么会在美国受到重视呢? 从他们的一份国家人才研究报告中,就可以看到非常有说服力的数据。
其一,这些儿童因为成绩不错而不在老师的重点关心范围之内。他们的需求根本没有得到满足,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挑战。小学里“有天赋的儿童”在学年开始前就已经掌握了五门基本课里的30%-50%。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对于“有天赋的儿童”基本无暇照顾。美国高中“名人榜”上成绩最优秀的孩子每天学习时间不到1小时。这说明他们不用努力就可以拿高分。
其二,这些儿童常常觉得上课简单乏味,因而将其多余的精力转化成了破坏力。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容易被误解为性格顽劣、不求上进。
其三,这些儿童在社交和情感上更容易受挫。他们往往因思想早熟很难与同龄人有共鸣,倾向于和大孩子交朋友,但却不一定被大孩子们接受。他们也经常会被嘲笑是书呆子,或被认为是清高孤傲,从而影响他们培养正常的社交能力。
另外,这样的孩子除了想得更深,对各种信息也更敏感。父母和老师的感情起伏,周遭一些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事,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忧虑和压力。
所以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天赋儿童并没有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因为,真正的平等不仅仅是把学习困难的孩子拉到平均水平,而是让所有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开发。而且,某些天赋儿童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引导,还会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严重受挫。
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80%的创新和突破往往来自于20%的最优秀的人才。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与苏联在冷战的太空竞赛时期,就曾通过“以教育助防御”法案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大力投入天赋儿童教育。根据美国80年代的研究表明,他们在该时期科学和创新的爆发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对天赋儿童的重视。可见,这是一项多么值得高度重视的国家战略。因而在2010年,美国科学协会 (National Science Board)认为,美国现今在创新领域反而弥漫着一股骄傲自满情绪,呼吁国家重新重视起天赋儿童的教育。
3
美国在过去10年中有多个研究报告提出同一个观点:在学业上有天赋的儿童缺少像体育苗子一样接受的心理训练。研究者把天赋、毅力、心理素质等各种成功要素与儿童成人之后的成就做统计分析,没有一项研究不承认心理素质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从数据和逻辑上,我们可以看出天赋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但对这个话题难免还存在很多的疑问和误解。
一个误解是,若儿童确有天赋,就如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他们自然会成功,无需帮助。美国天赋儿童教育协会是用一句话回答的:再优秀的运动员,没有一个好教练也无法去奥运会。一个有天赋的儿童就如一个好的体育苗子。这棵苗子的成长,没有特殊的训练和社会的系统帮助,很难实现。
另一个疑问是,有天赋的儿童是否可以被准确、公正地选拔? 以智商测试为唯一选拔标准的做法是显然过时了。儿童的天赋潜质还可能在创造力、艺术能力、领导力等等方面。另有些天赋儿童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别的孩子觉得过于抽象乏味的内容,他们可能会学得孜孜不倦,或是对某方面的学习有着超出一般孩子的热情和毅力。美国教育界反复强调的是,要注重在某方面的潜质而不是局限于现有的成绩。不过这些听起来都相对模糊灵活,所以每个州,每个市,或是每个学区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但总体遵循的规律是:提供丰富多样的、更具挑战性的学习机会给孩子,在观察中发掘孩子的天赋。(注:下文还会讲到最新的趋势,也与发掘天赋儿童有关。)
另一个不可避免的疑问是,过多的关注会否给有天赋的孩子造成不健康
的压力? 天才少年不堪重负过早陨落的故事使每个家长对这个话题都有一份恐惧。美国在过去10年中有多个研究报告提出了同一个观点:在学业上有天赋的儿童缺少像体育苗子一样接受的心理训练。研究者把天赋、毅力、心理素质等各种成功要素与儿童成人之后的成就做统计分析,没有一项研究不承认心理素质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更深入的研究表明,从潜质转化到能力,再转化到专长,最后到成就,每一个阶段所需要的心理能力是显著不同的。可是心理训练往往只在孩子出问题的时候才用来干预,而不是一贯的重点学习课目。反观体育训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教练极其重视的一课,是在日常训练和每一个小赛大赛中培养出来的。音乐家也是如此,音乐学院的导师们往往担当着心理教育的角色。
其实,老师和家长本身也缺乏心理教育的培训。如何让孩子以适合自己的步调和强度来学习,如何让他们喜爱上这个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只求结果,这些都是我们要不断研究的。但不能因噎废食,对孩子的天赋避而不谈。
4
Javis基金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一所公立学校做过一个为期三年的“突破计划”实验:在语言和科学两个方面给所有的学生添加少量“天赋儿童”课程模块。3年后,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细分来看,学习成绩上、中、下三段的学生都有了提升。
最后也是最具争议的问题是:“天赋儿童教育”是否和大多数的家长无关? 我自己就问过Lara,很多家长因为害怕被旁人看成是自负的,自以为孩子与众不同,因而不敢谈论此问题。有些家长则觉得与自己无关。她的回答倒是让我茅塞顿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让所有的孩子接触原本为天赋儿童设计的教学内容,会让每个孩子从不同程度上受益。这并非是让孩子做更难的习题,学更艰深的内容,而是在所有课目中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分析、思考和创造的机会。
Javis基金在南卡罗莱纳州的公立学校做过为期三年的“突破计划”实验。该项实验选中了3个低收入家庭占90%以上的,并且以少数族裔为主的公立学校。选择这样的学校,就是要挑战大家的成见:天赋儿童是否只出现在一定层次的家庭;天赋儿童的教育内容是否可以帮助到所有人。该计划培训其老师在语言和科学两个方面给所有的学生添加“天赋儿童”课程模块,要求学生运用更抽象的概念、更复杂的思维技巧,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更深的探索。
这些模块只是在一般课程之上的“小量加餐”,每年每个课目3-6周时间。即使用这样少的量,3年下来,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细分来看,学习成绩上、中、下三段的学生都有了提升。同时,从学校里被发掘的天赋儿童数量急剧跳升。教师们的心态获得了极大的改变。老师从学生身上发现了原本以为他们根本不会做到的事、不会想到的层次。大家开始思考,是否应该把精力从天赋儿童选拔的争议上,转移到教材和教学的全面提升上? 也许当所有的孩子,包括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都享受到更科学的教育方法、更高挑战的教育内容,他们的天赋才真正会浮现。
这样的做法已经在美国某些地区具体实施了。弗吉尼亚州,毗邻华盛顿特区的费尔法克斯县 (Fairfax County),其公立学校系统就已经让所有小学生参与“高阶学习计划”(Advanced Academic Program) 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贯穿小学6年,共9门关于“思维方式”的课程,这些课程融合在常规的教学课程中,作为对普通教材的丰富和延伸。比如,结合社会学、历史、语言、科学等课目教授类比、质疑、决策、换位等思考方式。在这些课程中,老师会收集每个学生的信息,寻找在某个课目上有潜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单课目延伸教育。在此基础上再次选拔出的少数学生,可以接受更长时间的高阶学习,并一直延续至高中毕业。
看到这些课程,不禁让我联想起儿时在实验学校上过的一些课。比如在一年级的儿童哲学课上,老师让我们探讨“为什么人不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给我们读意识流小说和现代诗,让我们上台即兴作诗,即兴辩论。回想起来,我简直惊讶于一年级孩子的理解力。所有孩子,无论是调皮的还是害羞的,都很喜欢这门课。我一路以来对哲学留下的印象是有趣好玩,充满美感。中学的文科交汇活动,由上海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来给孩子上瓷器、青铜、书画的赏析课程,并带去博物馆参观,每次细看一个馆,再由历史老师补充知识,语文老师辅导写作观后感。对中学生来说,或许听得一知半解,但却从此让我对“文史博”有了自发而长久的热爱。
由此想到,现在中国正如火如荼地给教育减负。减少标准考试压力是个正确的方向,只是在减负过程中增加了什么? 是否减去了机械的考试但是增加了更多的思考、分析和创造的机会? 美国对天赋儿童的教育内容,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或许会对所有的学生有益处。
关于天赋儿童教育,这里只是初步探讨。美国虽然研究和实践比中国更多些,但也是刚刚起步,在这上面分配的教育经费也还远远不够。在这里我只希望能解除疑惑,激发思考,以正确的心态借鉴别人的做法。而对于子女,我只想他们能做最好的自己。这便是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了吧。(作者宋亦青)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8-20)潘基文呼吁继续支持巴勒斯坦等地难民儿童教育
- (2015-05-25)菲律宾国防部长将赴美国寻求军援
- (2015-05-25)菲律宾国防部长将赴美国寻求军援
- (2015-05-26)四川大妈在美国酒店晾内衣触动火警 被罚1万美元
- (2015-05-26)菲防长急赴美国索要安全保证 军事冲突逼近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