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易说】日本蜡烛图技术(上篇)

2016-02-04 10:25:00 来源:央广网

评论

作者 易建涛

投资的过程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投资决策,它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投资的成败。

投资决策的方法一般来说分为两种: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我不是要在这宣扬某种分析方法的好坏,两者都是投资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千秋。

在中国股市中,绝大部分散户在制定交易策略时会采用技术分析方法,其中K线的分析是其中主要的部分,有时我们甚至会把“看K线”等同于技术分析。而说到技术分析的学习,有一本书绝对值得反复阅读,那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本《日本蜡烛图技术》,它的的副标题是:古老东方投资术的现代指南。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它是由一个美国人写的日本的投资分析技术,本来是要把蜡烛图技术介绍普及到美国去,而我今天要介绍的这本《日本蜡烛图技术》又是由中国的金融研究者丁圣元翻译的版本。原作者史蒂夫·尼森,是证券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他是第一位将蜡烛图技术系统地引入西方的技术分析专家,是美国金融界公认的蜡烛图技术权威。丁圣元同样也是在证券分析书籍翻译上有着极好的口碑。不像很多译文书籍用词用句的晦涩难懂,这本《日本蜡烛图技术》妙就妙在翻译者在对日本文化了解的基础上用中国读者更能接受的表述方式翻译了一本英文著作,读起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其实“蜡烛图”这个用词在中国的证券分析领域用得很少,我们更多的是使用“K线”的表述,两者说的是同一个技术分析方式。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就介绍了“蜡烛图”的历史,说“蜡烛图”起源于十八世纪日本的米市,当时日本的米商用来表示米价的变动,后被引用到证券市场,成为股票技术分析的一种理论。这种图表分析法在我国占据了技术分析的主流地位,作者是在1987年接触到蜡烛图分析方法,1989年才开始在美国介绍蜡烛图技术,后来深入研究写成了这本书,用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来分析了这一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技术分析方法。

为什么我们习惯叫“K线”呢?实际上,在日本的“K”并不是写成“K”字,而是写做“罫”(日本音读kei),K线是“罫线”的读音,K线图称为“罫线”,西方以英文第一个字母“K”直译为“K”线,由此发展而来。因为这个简称的叫法简单又容易识别,在我国也就广泛使用。

K线分析其实是指的技术分析中的重要一块,并不是技术分析的全部,K线是单指我们平时说的形状如同蜡烛的“阳线”和“阴线”,有时是一个实体,有时是一个带有上影线或者下影线的图标,有时是一个“十字星”,又因为我们国家有涨跌停限制,有时K线的形态是一横,也就是所谓的“一字板”。

这本书很好的解读了K线的历史由来,在介绍K线形态的时候,会结合日本的历史文化来解读,这就让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比如书中写道:“日本人之所以分外看重三重顶和三重底形态,可能是因为,在日本文化中,数字3具有特殊的意义。3这个数字贯穿了技术分析的整个领域,负担着很重要的角色。”

其实,在我国的文化中,同样对于“3”有很多描述,比如我们熟知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典故,还有“事不过三”这样的成语。

技术分析是用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分析方法,假设市场行为涵盖了一切信息、证券价格沿着趋势来移动,还有就是历史会重演。但是实际操作中,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市场行为虽然能反映信息,但是毕竟和原始的信息有差异,而市场千变万化,虽然历史会重演,但不会完全的重复。这就增加了K线技术分析的难度。不过,这并不妨碍K线分析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而这样一种技术分析手段是广泛的适用于证券市场、外汇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等各类市场的分析。通过书中各类K线形态的讲解,也可以让对于K线技术完全不懂的投资者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这套分析方法。

K线毕竟是一种单一的技术指标,而它与其他技术分析手段的配合才更能发挥它的作用,在下期《易说》中,我会继续介绍这本《日本蜡烛图技术》,它的优点不仅在于详实的介绍了K线形态,更在于它把来自东方的分析技术与西方分析技术的结合。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