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聋哑人走丢13年后找到父母 曾2次因盗窃被判刑

2016-02-04 08:40:00 来源:京华时报

评论

聋哑人走丢13年后找到父母 曾2次因盗窃被判刑

一家人喜极而泣。京华时报记者陶冉摄

聋哑人走丢13年后找到父母 曾2次因盗窃被判刑

向大巧的父母为民警送上锦旗。

聋哑人走丢13年后找到父母 曾2次因盗窃被判刑

向大巧安慰姐姐。

昨天上午,聋哑人向大巧在京与分别了13年的父母团聚,一家人抱头痛哭。13年前,年仅12岁的向大巧在京走失,与父母失去了联系。由于他将自己的姓氏“向”,错写为“何”,导致警方一直没能够帮他找到家人。直到不久前,海淀公安分局圆明园派出所民警任宝国经仔细筛查,发现向大巧实际姓“何”,最终找到了其父母,一家人才得以团聚。这13年来,志愿者郝悦一直照顾着向大巧。

□重逢

久别重逢一家人相拥而泣

昨天中午11点,海淀区明光桥学院派小区一间房屋内,今年25岁的聋哑人向大巧双手紧紧握住志愿者郝悦的手,眼睛望向窗外。这里是郝悦朋友经营的一家宠物猫休闲屋,向大巧常来这里照看猫咪。

中午11点30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郝悦站起身来走向大门,向大巧紧跟在郝悦身后。郝悦将门打开,向大巧的父亲向绍明最先跨进屋内。当看到向大巧后,向绍明“哇”地哭出声来,一把将向大巧抱入怀里,随后挤进屋的向大巧母亲苏绍玉也赶紧上前抱住了儿子。向大巧抱着父母,眼泪簌簌流下,嘴里发出“哦哦”的闷响。此时,志愿者郝悦退到了人群后面的角落,冲着向大巧微笑。趁大家不注意,她还偷偷擦拭了眼角的眼泪。

随后,通过郝悦用哑语手势做翻译,记者询问了大巧未来的打算。向大巧用手语表示,自己曾想到过能见到父母,这次真的见到父母了十分高兴。目前,他准备和家人回四川过年,随后还会回来看看,将来在四川或北京工作都行。当郝悦用哑语手势转达记者“想对郝悦说些什么”的提问时,大巧用手反复指了指自己的心脏。“他说自己会一直想念我的”,郝悦说。

□走失

聋哑人走丢父母苦找多年

向绍明说,2003年,他和妻子在京打工,将向大巧也一起带到了北京。当年4月12日下午5点,年仅12岁的向大巧出门玩耍,直到吃晚饭时还没有回来。“以前大巧会出去捡废品卖,但也不会这么久不回来。”向绍明说。

久久不见儿子归来,向绍明夫妇连忙发动亲戚和工厂工友数十人外出寻找,并打电话报警。但一直到次日凌晨3点,仍未找到向大巧。苏绍玉坐在马路牙子上哭成了泪人,一度昏厥。警方介入调查后,询问了附近的孤儿院、救助站,均未发现线索。

多年来,向绍明夫妇一直未放弃过对儿子的寻找,他们走遍了北京各个区县的街巷村落。因担心儿子被乞丐拉去行乞,向绍明还专门前往各区地铁站等乞丐乞讨集中的地方查找询问,仍然一无所获。“我曾拿着孩子照片给乞丐们看,都说没见过。”此外,向绍明夫妇还发动亲友四处张贴寻人启事,也没有获得线索。“可能孩子不在了”,母亲苏绍玉说,她经常整夜无眠,“我曾想过孩子被拉去卖了器官,又想过被打断腿成了乞丐,一想到这儿,我心里就和割肉一样疼”。

2013年9月20日,向绍明夫妇离京返回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临走前他们仍拜托留在北京的亲友帮忙找寻儿子的下落。

因写错姓氏民警难寻线索

向大巧也不记得自己当天怎么走丢的,据志愿者郝悦回忆,向大巧曾通过手语告诉她,走丢那天,他看着周围陌生的道路不知所措,后来曾乘坐过一段公交车,最后到了昌平区。由于肚子饿又没钱,向大巧从路边商店偷食品吃,被店主发现打了一顿,送到了派出所。

在接受民警问询时,没有上过学的向大巧无法表达,只能在纸上用手划出了自己的名字,然而由于不怎么识字,他把“向”错写成了“何”。然而就因为这一个错字,派出所民警一直未能查找到向大巧父母的信息。最终,向大巧被送往河北省廊坊市民政局下属一家孤儿院。

□成长

曾误入歧途决心改过自新

2003年底,当时正在上大二的郝悦成为一家救助机构的志愿者,在前往孤儿院做志愿服务时遇到了向大巧。“我当时会哑语,和大巧交流,知道了他的遭遇,开始关注他。”

此后,郝悦和救助机构负责人商议,将向大巧接到了北京市第三聋哑人学校上学。为满足入学条件,郝悦和另一名志愿者每周五都将向大巧接到家中居住,每周日再送他回校上学。

2008年起,17岁的向大巧结识了校外曾参与违法犯罪的聋哑人。“大巧开始学坏,因为打架被学校劝退,后又曾两次因盗窃被判刑。”郝悦说,2008年向大巧因多次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后,她和其他志愿者给向大巧租了房子、找了工作。但向大巧并不想工作,他和社会不良人员越走越近,甚至开始从郝悦手中骗钱。

2008年和2010年,向大巧两次因盗窃被判刑,后经未成年人犯管教所民警教育,决心改过。2011年,20岁的向大巧走出管教所,主动找到郝悦,提出自己要找工作。随后,向大巧先后在搬家公司和汉堡店等地打工。

□转机

民警经筛查找到孩子父亲

郝悦说,向大巧在学校学习期间,班主任曾找到了她,称向大巧想起了父母和姐姐的名字是“何绍明”“苏绍玉”和“何苏”。得到线索后,郝悦立刻和曾办理大巧案件的派出所民警联系查阅户籍系统,同时通过自己的人脉寻找大巧家人,然而始终未能有所突破。

2015年年底,一次偶然机会,海淀公安分局圆明园派出所民警任宝国通过朋友认识了郝悦。当得知向大巧的遭遇后,任宝国打算再去查询下向大巧家人的信息。

任宝国在公安内部户籍系统输入了“何绍明”的名字,发现全国有100多位同名男子,但没有一个是向大巧父亲,查询“苏绍玉”和“何苏”也同样无果。调查再次陷入僵局,任宝国并未因此放弃。他分析向大巧走失时只有12岁,根据这条线索,他从查询出的数百人中,选出了年龄在40到60岁之间的人,并对这些人的家庭信息进行查询。

当任宝国在查看一名为“苏绍玉”女子的家庭信息时发现,“苏绍玉”的丈夫是“向绍明”。“我当时恍然大悟,很有可能大巧小时候没搞清楚自己的姓,将‘向’写成了‘何’,而他自己和父亲本来是姓向的。”此后,任宝国经与向绍明在北京的房东、四川老家的村干部了解,确认向绍明在北京打工时儿子丢失,并最终通过电话与向绍明取得了联系。

接民警电话夫妇连夜来京

“我当时接到电话以为是骗子呢。”向绍明回忆,今年1月30日早上10点,由于曾接到过诈骗电话,向绍明对任宝国打来的电话产生质疑,当属地公安机关和政府出面证实后,向绍明的寻子希望再次被点燃。经查看任宝国发来的向大巧照片,向绍明认出了照片中的男孩正是自己当年走失的儿子。“当时我和孩子他妈一下就叫出了声,和同乡借了辆车,连夜开车往北京赶。”

昨天凌晨,向绍明一家开车抵京。任宝国通过郝悦将这一消息在前一天告诉了向大巧。向大巧得知父母找到了之后十分高兴,他前往商场给自己买了一个大号行李箱开始收拾自己的行李,同时也给郝悦买了一份礼物。“孩子太高兴了,看他激动地打着哑语,我的心里真心为他高兴。”郝悦说,从2003年认识大巧以来,自己一直把他当做弟弟看护,如今弟弟找到了亲人,自己虽有不舍,但还是希望郝悦能回到家人怀抱。郝悦称,由于此前救助机构刚给大巧上了北京市昌平区的户口,向大巧将来的户籍是留还是转,还需再做商议。

京华时报记者常鑫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