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年俗年味在何处?
2016-02-04 06:00:04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0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春节很快就到了,都说春节有声音、有色彩、有情有意。如果说春节是一台戏的话,那么腊月初八就是年节的开场锣,在吃了美味的腊八粥后,人们就开始为大年作准备。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节,人们送走灶神,接回祖灵。从这时起到年三十前是春节最后的准备阶段,这期间,人们清扫屋尘,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忙忙碌碌,俗称“忙年”。除夕夜是年节的高潮,全家老少,围坐团年,在吃了丰盛的年饭后,人们在火炉边聊天守岁,直到新年的来临。正月初一开始,人们相互拜年恭贺。初五是贺年活动的小结,旧时人们要接财神……年节的真正结束要等到正月十五吃了元宵之后。这些都是我们记忆中的年俗。可如今年味越来越淡,年俗文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应该如何看待年俗文化呢?
传统年俗丰富多彩
除夕的晚上,像这样全家围坐在一起,端上热乎乎的饺子,吃顿团圆饭,在河南漯河的老王家里一直是惯例。今年65岁的老王父母虽已过逝,但每到初夕回乡祭祖是他多年坚守的习惯。老王说:“按传统的方式就是三十回老家祭祭祖,放放炮,就是把老人自已的父母请回来,过年,过完年十五再给他们送回去。”
在老王看来, 回乡祭祖不仅寄托着对先人的哀思,更代表着一家人的团圆美满。看着膝下孙子孙女绕膝奔跑,听着儿子、女儿谈工作、说生活,再伴着老伴几十年如一日喷香的饺子,和着春晚的节拍,这幅热气腾腾的画面,除夕之夜会在北方的很多家庭上演。老王说:“祭完祖以后,晚上回家要吃个团圆饭。吃饺子之前要放个炮,把子女都叫到一起,过年的嘛,欢欢乐乐的,看看春晚,给小孩发发压岁钱,一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的说说笑笑,玩玩,这样才算是过年嘛。”
老王回忆说,自已的童年是在河南农村长大的。从阴历的腊月初八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迎新做准备。“23祭灶官,24扫房子,25割豆腐,26割块肉,27杀只鸡,28把面发,29打壶酒,30晚上吃饺子!”老王说:“我小的时候扎个灯笼吧,挂到门口,比着看,谁家的好。手艺巧的老头老太太们都是自己买点红纸,剪点窗花,有文化的写个对联,从记事起,自已的爷爷奶奶,父母都是这样过的。”
经历了初夕晚上的年夜高潮,节日的狂欢还将持续近一个月的时间,走亲访友,团聚吃饭成为主题。而正月十五的看灯会,正月十九舞狮会,更是点燃了大家积蓄一年的节日激情。
漯河民俗文化爱好者乔聚坤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方的文化,所以在年节方面,南方北方就有不同,因为他所处的环境,人的个性,方方面面,南北的不同,南方过年年糕。北方,长江以北,过年大多以水饺为主。饮食不同,娱乐也有不同。南方的娱乐,狮子旱船,南经都有,这是中国的传统习惯,但南方各个民族还有各个民族不同的娱乐方式,咱们中原的娱乐方式和北方的娱乐方式大部分相同,过年了玩狮子,叫民间舞蹈吧,旱船,对马,高跷,咱们北方延伸到燕赵都是这种形式。”
对于老一辈的青岛人,从衣食住行到柴米油盐,腊月、正月也都有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年俗值得玩味。“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赶大集 ”古老的年谣,寄托着一代一代青岛人对春节的期盼。
腊月二十二、二十七,是春节前青岛李村最后两次大集,赶年集是青岛人最为热闹的忙年活动,逢农历二、七赶的李村大集今年一个集就吸引了超过十万人前来扫货。民俗专家鲁勇介绍,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李村集,从来都是这么热闹:“赶大集本身也是赶热闹。当青岛有二十万人的时候,这是(上世纪)30年代初,李村集就有两万人,他本身是赶热闹,顺便买点什么。有的说很多男家长子女多,脖子梗上骑着,怀里抱着,手上领着,身后面跟着,就这样去赶集。”
闻名全国的山东大馒头,在过年也会做得比平时都要大。鲁勇说:“一定一家要有一个枣山,就很大的大馒头,一般是一个锅蒸一个,过去的锅叫‘印’,八印锅蒸一个大馒头,上面捏着‘鼻子’,全放上枣,叫枣山,就是幸福年年高的意思。这些东西过年都不吃,一直到送年的那一天,就是初三,有的送年是初二,才吃。”
过年,一定少不了的当然是鞭炮。对于老青岛来说,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最多,也最讲好彩头,鲁勇说:“你像‘二起脚’,也叫‘两响’,但是过年叫‘高升’。它这个爆仗是两截的,卷起来,下面是起火,上面是炸火,里面有内燃的信子,外面点起来往下喷,‘嘭’上去,‘叭’炸开,图个吉利,谁不想步步高升。爆仗响的叫‘炮’,不响的叫‘花’,编到一起放的叫‘鞭’,小点的孩子放一种叫‘滴滴金儿’,它这个名也好,滴滴答答的都是金。我小的时候,大年初一是不准扫地的,院子屋里面都不准扫的,老人说嘛,这个爆仗皮能够落一院子,满地都是最好,说明你财旺,来年红火。”
当大家已经习惯了在手机上抢红包,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记得“红包”在50、60年前的样子。鲁勇说:“压岁钱是压的邪祟,早些年给孩子也是穿一串,放到褥子底下,把邪祟的东西都给压住,后来就慢慢成为送红包了。我小时候50年代,压岁钱很少,红包不光是给自己的子女,就是邻居百家,亲朋好友的孩子来了,一样,都要有一份。”
春节临近,江苏镇江一年一度的“打酱油”大戏再次上演。在百年老字号恒顺设立的临时酱油供应点里,提着大壶小壶前来排队打酱油的市民络绎不绝,对于他们来说,打的不仅仅是调味品,更是对来年的幸福期盼。
1月30号到2月2号,镇江市润州区中山西路上的几个棚子里每天都是人声鼎沸,早晨七点就已经有市民拎着大壶小壶在排队了。恒顺厂的老师傅告诉记者,每天厂里都会准备12个大酱坛子,每个坛子里有一千斤酱油,而除了这一万两千斤酱油外,现场还可以通过管道源源不断供给新的酱油,充分保证市民们的需求。
按照往年的经验,每个打酱油的师傅平均每天都要打出去一吨多的酱油,一天下来,胳膊又酸又痛。不过这春节前打酱油可是镇江人延续了二十多年的年俗。市民说:“一年一次每年都到这边来打,我们今年打的少,以前打二三百斤呢,我们家人多。(已经打了多少年了)打了十几年了。我们是大家庭,我们姊妹九个,我老公弟兄六个,全部在一起。(打酱油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过年。”
因为是百年老号,恒顺的酱油在镇江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特别高。市民说:“这个酱油不起沫,是真正的没有掺过水的,所以说我们相信。(质量特别好)特别好。孩子们都要,所以跟他们分分,一家十斤,三个孩子。”
酱油飘香年味十足,打的是传统、是记忆,更是祈盼一家人在来年的日子里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少数民族风俗各异
同样一个春节,在内蒙古各地过法也是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朝鲜族群众过新年有很多风俗习惯,阿荣旗新发朝鲜民族乡作为自治区唯一一个朝鲜民族乡,群众过新年也有很多讲究。
阿荣旗新发朝鲜民族乡群众吕常植一家每年都按照朝鲜族的过年习俗度过新年。目前,全家5口人已经基本准备好了过新年的各种物品,就等着红红火火、欢欢乐乐过大年了。谈起朝鲜族群众过新年,吕常植为我们做了详细介绍。朝鲜族群众过新年有很多风俗习惯,阿荣旗新发朝鲜民族乡作为自治区唯一一个朝鲜民族乡,群众过新年也有很多讲究。“按我们朝鲜族的风俗习惯是,我们是不燃放烟花爆竹,并且还不贴对联儿。这正好相应了咱们国家倡导的“节俭过春节、绿色环保过新年”的号召。不过我们不是不要热闹,我们就是按我们的风俗习惯,三十晚上在家里放一桌简简单单的祭祀桌,把自己已故的老人的遗像挂在墙上,点一炷香,放一碗清水,放一碗新做的米饭,放点水果,三后倒三杯酒、磕三个头。这就是三十晚上了。第二天早晨,早早起来,把我们朝鲜族最好的美食都做上,上桌以后,大家一起吃完了以后马上打发自家的孩子,就是男孩子、女孩子是不允许出去的,就是男尊女卑那种思想吧。到邻居家,先看看屯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长辈们。以前穷的时候,孩子们去了都是空手回来,现在咱们生活富裕起来了,孩子们去完了以后都满载而归,就是都有红包。孩子们也特别高兴、特别喜庆。然后回来以后就是全家人搞娱乐了,就是早晨放的饭桌基本上不撤了,一边吃着、一边玩着,有条件的人家或者家里人多一点的就是搞小型的文艺活动,唱歌跳舞,出节目。”
在俄罗斯族老人尹中兴的家中,让我们同样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情。“春节是咱们家庭团圆的日子,俄罗斯人也是跟咱们中国人的春节是一样的,希望孩子们都聚到一起,过个团员年,品尝一下家庭大餐和俄罗斯餐,都很全面。像中国餐中没有这种果酱和希米丹,比较丰富也比较丰盛。压岁钱和拜年和中国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的祖先是咱们中国人,所以说这个春节过的比较充实和快乐。俄罗斯族过节期间都和圈酒,今天到这家喝明天到那家喝,而且我们都能歌善舞拉起手风琴又唱又跳的,都比较活跃,喝点儿酒一蹦一跳醒酒了继续喝,所以有时候成宿的不捞停。所以在春节期间大伙儿的心情比较愉快,一年中是最快乐的时候。”
在额尔古纳市,70岁的赵玉玲谈起春节,无论是饮食风俗还是文化,在这个大家庭里同样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从饮食上,我们就包饺子也包包子,也炸果子,再就是面食上做面包,面包分多种,像我这就有很多种,这还种类不全,家家都这样。都等孩子们回来,所以准备都特别丰盛。菜上一般都做一些冻、凉肉和肉卷,有熏鱼熏肉熏肘子之类的,在就是做鱼冻。再就是炒菜了,年三十晚上我们也是年三十吃饺子,好多地方已经都汉化了。”
乌云巴图是东胜区蒙古族学校的一名蒙语老师。乌云巴图说:“蒙古族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一大部分就开始了,二十一、二十二咱们现在是打扫家、打扫庭院,二十三祭火、二十四祭火,祭完火这三天一般不去串门,不问别人要账,忌讳的东西非常多,然后二十八九咱们就开始准备大年的一些事。”
今年55岁的齐左力是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人。齐左力说:“年三十儿一般都是早晨起来贴对子、挂灯笼,到中午的时候到老人家跟姊妹们、和老人七碟子八碗的摆上一桌子,红红火火的吃上一顿饭,到下午一般就是早一点儿包饺子,包饺子到晚上以后摆上凉盘,看着春节晚会,吃着饺子。”
杀猪过年,对贵州省长顺县白云山镇的布依族同胞们来说,这既是习俗,也是一年的大事。这几天,辛劳了一年的村民怀着收获的喜悦之情忙着杀年猪,浓浓的年味弥漫在布依村寨。
一大早,村民伍有云就召集了寨子里面的青壮年到他家帮忙杀年猪,妇女同胞们也纷纷过来帮忙,家里好不热闹。伍有云说:“家里有老人有小孩,过年杀个猪,大家欢欢喜喜过个团圆年。”
在大家的帮忙下,这头两百多斤的肥猪很快就被拖出了猪圈进行宰杀,对于村里的妇女来说,杀猪做杀猪菜是男人们的事,妇女们的事就是做血豆腐,腌腊肉和灌香肠。今年86岁罗文英,是伍有云的母亲,老人说每年这个时候是她最开心的时候,现在的生活让她感到很幸福。罗文英说:“现在我们样样都有,儿孙满堂,重孙都有几个,现在太幸福了,过年有杀猪,年年杀。”
白云山镇素过年杀年猪的习俗,尤其是小寒至大寒之间,更是杀年猪的高峰期。伍有云说:“以前是由于交通不方便,要出去买肉有点麻烦,所以就杀猪,腌好就可以保存很久,差不多可以吃一年,现在我们是继承以前的传统习俗。”
杀完年猪,女同胞们也开始忙活起来,灌香肠、腌腊肉,做血豆腐,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男同胞们也忙着切肉炒菜,很快饭桌上,除了杀猪菜,还有腌制的腊肉、香肠,血豆腐等美味,大伙围坐在火炉旁,男人们则喝着自家酿制的米酒,品尝着丰富的菜肴,浓浓的年味弥漫整个屋子。
过了小年就是年,珲春这座边陲小城,与俄罗斯接壤,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来这里观光、旅游、甚至来工作、定居。那么生活在这里的俄罗斯人会怎样过这个中国年的呢?玛丽娜从俄罗斯来到珲春生活已经5年了,今年她又有很多俄罗斯朋友来到珲春定居。这不过年了,她带着朋友一起去拜访一位满族朋友蔡景珍,想让新来的朋友也感受一下年味,正好赶上一群孩子在剪窗花。
看到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剪窗花,玛丽娜十分好奇,忍不住加入了进来。蔡景珍说:“因为剪纸是满族自古以来特别吉祥的东西,在很久以前,那时候没有文字,为了纪念自己家人打了多少只猎,到年末有一个总结,男人在外面打了一只兔子,她们就剪成一只兔子贴在墙上。现在剪得特别的漂亮,在春节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贴在窗上,祈求来年的幸福生活。”
把刚刚剪完的窗花贴上,也到了准备晚饭的时候了,大家又一起开始包饺子,热情好客的蔡景珍家人更是亲自下厨给大家做了几道满族菜,这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指大动。蔡景珍说:“今天不是来了俄罗斯的客人吗,我们也把这几道具有满族特色的菜都上桌,让咱们俄罗斯友人也尝尝我们满族的菜!”
这热乎乎的饭菜上桌了,玛丽娜的朋友们和蔡景珍一家围坐在一起,一同感受中国的年味,玛丽娜说:“我喜欢吃这个菜,很好吃,很有意思!有很多好玩的!我喜欢珲春。”
社会变化出现新年俗
随着社会变化,时代变迁,年俗也在俏然发生着变化,鞭炮渐行渐远,窗花春联也不再是亲手制作,除夕晚上的春晚也越来越难以吸引年轻的群体。年轻人说:年,就是要变着法过!
今年春节是20岁的在校大学生小刘上大学后第一个春节。谈起今年的初夕夜计划,她说,早就和一帮同学约好,K歌,做麦霸!小刘说:“三十晚上我们准备和一帮年轻的朋友吃个饭然后一起去唱歌。”
不仅小刘这样的单身汉随性而过,小马说,她的三口之家今年也不打算留守。 小马说:“准备去滑滑雪,滑完雪之后泡泡温泉,一家人出去转转玩玩,到时间过路费不是也不收了吗?又省了一笔费用?跟上潮流嘛,跟着时代的变化,应该做一些变化。”
小刘说,现在过年有现在的新年俗,不用拘于形式,反而更多样化。比如微信红包,比起传统红包方便又好玩,她的朋友们都乐此不疲:“以前的时候发红包都是过年的进候长辈给你发个红包,当压岁钱了,现在我们都是用微信,用手机,直接转帐就可以发红包。家里面还建个个群还抢红包、发红包。时代就是在与时俱进的吧,每个人在每个时代想的也不一样,如果咱们一直在遵循过去的一些思路,一些方法过年咱们也不会有创新,有发展。”
随着社会变化,时代变迁,年俗也在俏然发生着变化,鞭炮渐行渐远,窗花春联也不再是亲手制作。对于这些逐渐没落的年俗,小马说大可不必大惊小怪,这恰恰证明了社会的进步:“我感觉放鞭炮这种事儿应该越少越好吧,现在环卫工人又不放假,放鞭炮污染空气,还把环境破坏了,给别人的劳动力又增加很多。现在不需要再在家里手写春联了,包括过去还有自己在家剪窗花,现在到处都有,而且各种各样的,啥样的都有,只要你想买就能买的到,不需要再在家里买买、剪剪、写写。”
年轻人对一些年俗的淡莫恰恰引发了一些老年人的担心。采访中,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认为年味就该照老传统传承下去:“老一辈遗传下来的东西还得继续往下遗传,过年嘛就得有个热闹气氛,就得放放鞭炮,聚聚,抒发抒发这一年里的思想感情,明年互相鼓励鼓励,再拼搏,再干!”“老年人还要继承老年人的传统,在家学剪剪纸啊,剪个窗花啊,拿起笔写副对联,这都是老的传统,过年就像过年的,祖祖辈辈几千年几万年都这样的风俗习惯,不能把它丢掉。还要继续发展下去,吃个团圆饭,娱乐娱乐,打个麻将,又说又笑!”
从体现浓浓“年味”的旧年俗到体现快餐文化的新年俗,随着时代的渐进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专家也建议应该因势利导,建立健康、积极的新年俗。
传统上,从二十三过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完整的一个年过下来得个把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约定俗成地祭灶、扫尘、穿新衣、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大人们还得向晚辈发压岁钱。长春市民王阿姨多年来一直保留着传统的过年习俗:“过了小年就过年呐,天天呐,搞卫生、收拾、买东西,就还和老人留下来的风俗一样,过了小年开始,二十七、二十八发面,发嘛,蒸馒头,炖肉、烀肘子、烀猪爪,年三十抓钱嘛。这都是老一套,年轻的不讲了,这老人留下来的,我们一直留下来了,年年这样。三十贴福字、挂门帘,一年顺当嘛。这不菜都买完了,提前把饺子包上,冻上,过年不省事了。”
年长的王阿姨和许多老年人都见证了春节众多传统年俗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年画、剪纸、春联面临人们的审美情趣改变和市场萎缩冲击而衰退;炮竹因为安全和环保问题而遭禁放;年夜饭则被消费观念改变得走出人家移师酒店。在王阿姨还在为置办一个传统春节忙得不可开交时,和王阿姨儿女同龄的年轻人们还在上着班,腊月二十四“扫尘”,找一个小时工帮助打扫卫生已经算对得起这个年了。王阿姨说:“年轻人可不一样,人家到时候上超市买点,不行了打电话订点儿,跟老的不一样,那真就不一样,咱们就不行,等过年攒着年年有嘛,冰箱冰柜都整满了。人家我姑娘说你就现吃现买点,不行,咋说也不行,习惯呐,年年都寻思过年多买点,富富有余嘛。”
春节出游正慢慢成为年轻人过年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春节假期旅游。长春市民李哲就是其中一员,他已经和妻子预定好了机票,这个大年三十在海南过。李哲说,不太喜欢当下没有年味儿气氛的春节,旅游与传统的走亲访友相比更是一种享受。而传统的走亲访友拜年,一个微信红包就可以搞定了:“多数的话都是通过微信发红包,很多亲戚都在外地,所以大家四面八方的亲戚就会组建一个微信群,统一在群里互相发红包。”
随着旧年俗的式微消失,现代化的新年俗替代而起。面对新旧冲突,吉林省民俗学家曹保明认为,影响它的最主要因素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新的生活方式自然会产生新的年俗习惯,但是无论新旧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过节的文化气氛。曹保明说:“其实年的整体的这种精神并没有改变,无论是今天老年人所等待的整个年的传统习俗还是青年人所认为的快餐式的年,这个年本身并没有改变它的初衷。一个是国家放假,一个是要挤火车、挤飞机往家赶,那就说大家的心灵上依然尊重这个年的存在,依然没有变。三十儿晚上你再吃这顿饺子,你就会觉得我们吃的是一种生命的记忆,而不单单的是吃这顿饭了。除此而外我觉得我们不要强求年是否保存下来多少东西,而要记住人类所经历过、生活过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遗产最重要的遗产。”
究竟年味儿浓不浓、饺子香不香,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漯河民俗文化学者乔聚坤说,传统的过年民俗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农耕时代之所以年俗那么隆重,是因为当时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日耕不得两日食,所以说他们把春种,秋收,冬藏,冬藏这个时间是人休养生息的时候,所以打造这个年俗文化,平时吃不上肉,忙的很干活呢,玩乐,玩故事,娱乐,穿,要穿上新衣服。“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剪窗花啊,扫房子,蒸馒头啊,祭祀啊,祭祖先啊,等等,因为平时生活忙碌了,到年节的时候集中吃了,所以看起来年文化很丰厚,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5-23)网民造谣新华社记者报庆安枪案“收好处费”被刑拘
- (2015-05-26)记者观察:青海的学前教育为何能脱颖而出
- (2015-06-02)小记者采访老院士 共话网络安全
- (2015-06-02)央行就发布《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答记者问
- (2015-06-05)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小记者采访:特别的六一 特殊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