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记者调查】如何化解儿科医生之困?

2016-01-31 06:00:00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央广网北京1月30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不久前,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岭南医院暂停了急诊儿科服务。据南京媒体报道,当地一家三甲医院竟然只有一名儿科医生,而且还是退休返聘来的。这名医生生病休息了,儿科就只能关门歇业。还有媒体报道,因为医生紧缺,有些医院则干脆取消了儿科。临近春节,感冒发烧、肺炎的患儿猛增,青岛市儿童医院日接诊量有1000个左右。门急诊应接不暇,儿科医生的工作现状是怎样的?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各地儿科医生的现状调查

孩子此起彼伏的哭声、家长连珠炮一样焦急的提问,让诊室里从早到晚沸腾着至少有80分贝的噪音……儿童看病难让人揪心,但就在家长们怕委屈了孩子,担心、抱怨医生的同时,医生们也是一肚子的苦水无处倾诉。

上午十点多,青岛市儿童医院像赶大集一样,门诊开了六七个诊室,副主任医师刘瑞海已经看了三十多个病号。刘瑞海表示,一天一般能看八九个病号:“潜在的风险比较大一些。不会表达、哭闹,有时候往往初次诊断的时候不一定是非常准确的。”

在刘医生的诊室里待了不到一个小时,记者就被大人孩子的叫嚷声折磨得头昏脑胀、有些烦躁。在与刘医生交流时,理解是刘医生提到最多的一个词:“给大人看病和给孩子看病完全不一样,给大人看好病,他们是心存感激的。但很多家长因为不忍心看孩子受苦,对大夫总是不满意。每家孩子的地位都是无与伦比的,所以我们儿科医生要承担的,其实是来自整个家庭的压力,我们希望家长能给予儿科医生理解。”

在嘈杂的环境里不断提高嗓门问诊,刘医生却连水都不敢喝一口,就怕上厕所耽误给患者看病。对于门诊的医生来说,都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争分夺秒地给病人看病。

车丽纯是中心医院去年刚入职的儿科医生,她本硕连读学了八年,当时选择学习儿科的原因出于对孩子的喜欢。但是工作后,她感觉待遇比其他科室低不少:“待遇又差,风险还那么大,压力那么大,病号也不少。但主要就是儿科能用的药少、用的量也很少,包括做的检查都受限制。”

而车丽纯的同学中只有她一人选择研究生读儿科。车丽纯表示学校再下一级都招不起来了:“人更少,就我们导师再下一级都没有学生。”

据中心医院儿科护士长宫奇介绍,儿科医生、护士的工作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科室,每年都有离职的医生和护士:“我们科每个月都是全院第一的门诊量。现在一个月都是4000-6000个平均,我们现在是33个人,人员投入远远不够,服务一个患儿比服务一个大人要耗费的人力更多。”

市卫生计生委负责人力资源处处长介绍,今年青岛市医院招聘儿科医生也降低了门槛:“儿科的作为急需紧缺,硕士可以用小额招聘,不用参加考试。”

在开设儿科的综合医院,儿科医生缺口是共性问题,其中,地级、县级医院尤为突出。吉林省龙井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基哲表示:“医学院毕业的时候没有专科,都是临床医生,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都学,出来到临床医院以后,想干儿科的医生比较少。”

“金眼科,银外科,哭哭啼啼小儿科”是很多医院里流行的顺口溜,这句话形象的解释了医生们不愿意选择儿科的原因之一。

此外,工作压力大,认为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也是很多医生放弃儿科的理由。白山市医院医务科科长王释峰认为,照比其他专业,同样看病,比如看成人,一天可能看10个病人就能满足当地诊疗需求。但是儿科不一样,一天要看20个,甚至更多。再一个小孩不好沟通,需要心细的人去做。

在铜陵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一名医生正在给前来看病的小患者进行诊治。门诊室不大,里面却排满了前来看病的小患者和他们的家长。医院儿科主任袁银开告诉记者,儿童疾病变化较快,又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情,还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哄,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一天下来往往都很疲惫。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待遇却不高,收入只有内、外大科室的百分之六、七十。袁银开从事儿科工作己经有24个年头,他告诉记者,除了待遇不高、工作量大以外,晋升难也是儿科医生流失和短缺的主要原因。

解决方法:增加岗位的吸引力

有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缺口超过20万,全面落实二孩政策后,儿科医生缺口将越来越大。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金福年分析,长期以来,高负荷、高风险、低待遇,导致高校儿科专业吸引力下降,从1999年开始,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停止招收儿科本科专业。目前,仅有少数几家医学院校在坚持。

因此,要改变儿科医生青黄不接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南京儿童医院院长黄松明表示,儿科医生的紧缺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但是儿科医生不是你现在想储备就能储备到的。”

南京儿童医院从2014年开始出资委托南京医科大学培养五年制本科儿科医生,但远水解不了近渴。黄松明说:“即便是我们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去报考儿科,五年的本科毕业、三年的规范培训,八年才能成为医生。”

在呼吁医学院校恢复举办儿科专业的同时,相关专家也希望对产科、儿科医生给予尊重理解、并在薪酬分配上有所倾斜。鼓楼医院副院长黄娅莉说:“针对苦脏累的特点,针对年轻人不愿意干产儿科的情况,能否按照中央文件关于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在薪酬分配方面加大改革倾斜力度的要求,向助产、儿科这些耗时长、人力成本非常高的服务项目上倾斜,给苦脏累的产儿科医护人员一点积极性,增加岗位的吸引力。”

因为检查少、开药少,儿科医生收入少,医院也认为儿科是不赚钱的科室,不愿意开设。省卫计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能改变医院以检查、开药收入来考核绩效的做法,儿科医生待遇就能整体提升,医院也能增加儿科科室:“那么能不能下一步增加政府投入,医院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转变,把这个科室的营业收入等指标,转变为病人满意度,这样可能会好一点吧。”

卫计委:从教育和职称入手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对此表示,我国儿科人才短缺是一个突出问题,跟需求相比确实是一场硬仗。对于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未来多部门将会从教育、职称评定等多方面解决这一难题。

杨文庄介绍说,在教育方面要加强产科、儿科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有条件的高校探索开设大学本科助产和儿科专业,加强相关专业的招生培养。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也要加大儿科等紧缺专业的招生规模,进一步开展助产士、儿科医师的转岗培训,鼓励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在助产士、儿科方面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在职称评定、薪酬分配等方面都要加强对助产士、产科医师、儿科医师、护士等给予倾斜,要改善在这些岗位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待遇,增加这些岗位的吸引力。也要结合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格的医疗保健服务价格,特别要向妇产、儿科、妇产科等倾斜。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