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治理拥堵的最大前提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2016-01-28 19:05:00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导读】上海市委员建议禁止未购车先拍牌,外牌在沪行驶应开征使用费引发热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关注:治理拥堵的最大前提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央广网北京1月2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近日,很多地方都在开地方两会,其间关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话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上海市政协委员郭友龙建议禁止未购车先拍牌,上海市政协委员洛秦提出,对外地牌照开征城市道路使用费引发热议。

为解决交通拥堵,上海1994年开始首次对新增的客车额度实行拍卖制度,今年1月份沪牌拍卖结果显示:个人额度9409张,参加拍卖人数达到18万7千多人,中标率只有5%。上海市政协委员郭友龙表示,拍牌中标率好比中彩票,其实拍牌的有一部分人是没有车先购置车牌的,这种行为应该禁止,可以延长上海市临时牌照的时间限制,由3个月改为18个月,如果沪籍车主在连续拍车牌18个月无果的情况下,可在下个月按当月的车牌拍卖均价直接购买。这个建议一出来当然是收到网友的赞声一片。

另外一位上海政协委员洛秦指出,眼下上海车牌额度拍卖的竞价大约在8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上海居民为自己的城市交通管理付出了有偿使用费用。然而,目前有大量常驻上海非沪牌小车每天在城市街道上行驶,它们无偿享受着上海为此付出的高额成本。为此,他建议,应对外牌开征城市道路使用费。

这些建议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能否起到作用?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作出了评论。

经济之声:上海市的车牌拍卖体系已经运行了20多年,如今拍到的几率比中彩票还难,是否该进行改革了。对于郭友龙委员的建议您怎么评价?

石磊:郭友龙委员的建议也是在对上海做了具体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也反映了很多人的共同意见,在找不到更有效的缓解交通压力的办法的情况下,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建议。对于未购车先拍牌照,如果临时牌照只有3个月,那么在买车之前购车人就知道如果长期拍不到牌照,就会给用车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大家都选择在购车之前先把牌照拍到手,客观上造成了过度的拍牌,这也是导致中标率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之声:关于对外地车牌收取道路使用费,之前也有人在北京提出过这样的建议。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上海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30多万辆,其中约100万辆是常驻本市的外地号牌机动车。对外地车牌收取道路使用费这个建议合理吗?

石磊:如果一定要从合理性来说,那么上海的拍牌制度有它的道理,但不完全合理。因为这些车主长期在上海,为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长期在上海交税,有很多与道路交通相关的费用在其他项目中已经支付过了,如果一定要针对这些被迫使用外地牌照,又长期在上海生活发展的人来收取额外的费用,似乎就不那么合理。但是为什么也有道理?因为过度拥挤了,如果一部分外地牌照没有为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缴费,那么客观上就存在不公平。所以有道理但不合理,但是在找不到更合理的措施情况下,我们也不得以接受了这个有道理的做法。

经济之声:有网友说,缓解交通拥堵的前提是公共交通足够发达,在这个前提下再大幅度提高城区停车收费。根据您的观察,目前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堵城”,公共交通建设情况如何?

石磊:客观的评价,近些年来上海、北京两地大功率的地铁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地铁建设和其他公共交通设施以及规则的进一步完善,这两个城市恐怕早就出现严重交通瘫痪的状态了,这是我们首先要加以肯定的。上海、北京这两个特大型都市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两个城市先形成了城市的大交通格局,之后才出现了人流量的大幅度增加。如果是比较早的做好城市功能设计,就不至于出现每天大流量的对流,就会大大减轻交通的压力。但事实上在人流量大幅度增加前,这个城市的交通格局已经形成了,所以到现在为止,这两个城市所采取的办法都是一些补救措施。

关于这个话题,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王丛虎也作出了评论。

经济之声:北京市交通委委员容军介绍,北京市政府确实研究过采暖季出现重污染天启动单双号的事情,政府也在权衡利弊。交通部门做过测算,如果实施长时间的单双号限行措施,北京的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可以满足市民的日常需求。他还说,去年采取过一些单双号限行措施,很明显不堵了。另外对于家有两辆以上尾号相同车辆的情况,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长李少明介绍,交管局正按照市政府要求,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个人和单位车辆尾号变更措施进行研究。北京市目前的情况,实施单双号限行到底是为了缓解大气污染还是交通拥堵?

王丛虎:基于前一段的APEC蓝,还有限行也减轻了拥堵,我想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都能感受到这是个一举两得的事情,这是个一石两鸟的好事。

经济之声:公共交通足够发达是治堵的前提。根据您的观察,目前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公共交通和一些公共交通特别发达的国际大都市,比如东京等,还有哪些差距?

王丛虎:从公共交通的各种基本硬件上,我觉得相差不是太大,有差别的可能事两方面,一个最明显的差别就是我们的乘车文明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不管是在公共交通的任何一个路径上,都有许多拥挤、不排队的现象。第二个是在一些细节上,比如换乘的连接上,还有具体的出站口的设计方面等等。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