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以房养老被百姓接受还需时日

2016-01-28 17:45:06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导读】以房养老试点10个月,客户只有38人,今年将扩大试点范围。《央广财经评论》本时段关注:以房养老被百姓接受还需时日。

央广网北京1月2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以房养老这项政策从试点开始,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有人赞许,也有人觉得推广不容易。那么,目前这项政策的试点情况如何呢?最近几天,中国保监会召开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座谈会,对以房养老工作的试点工作进行了梳理。

数据显示,从去年3月,以房养老保险产品正式上市销售开始,有38位老人办理了相关手续,其中已经有29个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参保老人平均年龄70.5岁,平均每户月领养老金8465元,月领金额最高的是上海一位76岁的单身女性老人,月领额达到1万9003元。

值得肯定的是,参保人员的确能够通过以房养老的方式获得比较丰厚的养老金。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从试点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这四个城市当中,只有几十个人办理了以房养老业务,这个比例的确有点低。而之所以大家对以房养老不太感冒,楼市的复苏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以房养老的经济性应该如何全面看待?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和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吴永强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以房养老试点以来,我们看到办理了相关手续的老人们都获得了比较丰厚的养老金,但即便如此,办理以房养老的人还是非常少。之所以如此,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房价还是在不断上涨。比方说我们现在看到北京的开发商都开始调高预售价,而在办理以房养老业务的老人里面,这位上海的女士获得的养老金每个月将近2万块钱,这也折射出上海的房价之高。房价如果保持稳定或者逐渐上涨,是否意味着以房养老的经济型不足?

杨红旭:国外以房养老的情况会比较多。除了观念上的差异外,国外发达国家的房价比较平稳,波动较小,所以保险公司和养老的全体都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房价的上涨,从而使得保险公司也能够较好的测算未来的保费。但是中国这几年房价的波幅比较大,稳定性较差,其中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保险公司为了不亏钱或者多赚钱,会减小自己按揭的额度,而一般的居民认为房价还要涨,房屋的增值性很好,所以按保险公司的按揭额度会吃亏,因此这确实会影响这项业务的开展,这项业务比较适合长期企稳的房价和市场环境。

经济之声: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下一步还要扩大以房养老的试点范围,那么,我们也需要提高以房养老可行性。我们是否可以在未来的试点中探讨一种房价和以房养老的养老金进行联动的机制?

杨红旭:保险公司在测算时会考虑房价未来的走势,因为这需要进行精算,进而算出最后保险公司获得的房子的价值。我认为未来国家要进一步推进这一项改革,推进这项社会服务。保险公司应该对于整个楼市的发展和房价的变化做出一个更切合实际的推算,如果保险公司能做出一些让步,可能更有利与居民参与其中。

经济之声:在目前四个城市的试点当中,我们看到的确有一些老人已经接受了以房养老这种模式。在办理了手续之后,老人们也获得了不错的养老金。但是从绝对数字来讲,只有30多位老人办理了以房养老的业务,这个比例还是太低了。除了经济性原因之外,还有哪些原因阻碍人们接受以房养老这种方式?

吴永强:第一,人们传统思维和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第二,现有的以房养老的操作过程还是相对比较复杂,不是那么简便易懂,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第三,我们只考虑到了经济解决因素,但是养老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关系的界定。

经济之声:以房养老这项服务,从结果上来看,提高了老人的消费能力,让老年人的“死钱”变成了“活钱”;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给子女解决了后顾之忧,其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你觉得,以房养老这种方式将从哪些层面改变现有的养老方式和家庭关系?大家接受这种方式是否还需要较长时间?

吴永强:我认为在有限的程度上能够被接受,但是被全面大范围的深度接受可能还需要比较久的时间。因为中国人讲究家庭伦常关系,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讲究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了,但是养老并不是解决了经济的后顾之忧就足够了,它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慰藉。

经济之声: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下一步还要扩大以房养老的试点范围,那么,让人们真正接受这种新方式,是当务之急。让人们真正接受以房养老,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吴永强:首先是进行观念的教育和引导,让大家逐步去接受它。第二,在可操作层面上,尽量简化以房养老的操作模式,不要太烦琐复杂。第三,对老人生活上的关怀要做到位。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