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
2016-01-28 11:15:03 来源:央广网
【导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关注:中国农业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
央广网北京1月2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昨天亮相。不出意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问题。中央已经连续13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昨天发布的这份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继续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农业现代化上,并特别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的是“新理念”。大约1万5000字的文件内容包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等新提法,体现的都是新理念。
回顾“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连跨两个“千亿斤”台阶,连续3年稳定在1万20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年均增长9.5%,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以下,农民生活显著改善。然而,当前“三农”依然面临紧迫形势。一号文件指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并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有效供给,如何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必须完成和破解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值得关注。
在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看来,推动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指当前农业发展遇到的瓶颈,既十分必要,又非常紧迫。
胡定寰:我们国家的农业存在一个问题,产量大量增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绿色、有机、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生产能力却相对落后,因此和国际市场相比,我们缺乏竞争力。譬如乳制品,我们每年要进口大量的奶粉奶酪等,如果实行供给性结构改革,我们生产出好的产品就可以减少进口,也能避免其他部分的生产过剩,增加国内的农业生产力和附加价值。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做出就读评判。
经济之声:中央连续13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要“以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具体来看,发展新理念都包括哪些内容?
李国祥: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发展新理念主要是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三农”的新问题以及长期以来三农方面没有解决的一些困难都要用这五大发展新理念来探索解决的路径。
经济之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热词延伸到农业领域、出现在一号文件中,引起大家关注。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业内人士说,粮食安全早就不是问题,产业政策早就该调整了。“有些品种早该淘汰了,没人愿意吃,而一些优质大米的产量不高,带给农民的收入却非常高。”从当前“三农”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提高效率、提高农民效益有什么直接影响?
李国祥:农业供给侧进行改革,首先就是要去库存,促进市场出清,实际上就是改善农产品供给关系。2015年多数农产品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未来如果这种形势持续下去,在国际农产品价格这一低水平的影响下,以及我们国家现在供给相对比较多,特别是数量供给比较充裕,而优质相对不足的矛盾下,我们的农产品价格很有可能还会进一步下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提出了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把农业生产通过调结构,比如玉米,在生态脆弱地区,将品质不高的调下来。这有助于玉米供求关系的改进,如果玉米的供求关系有了改变,价格就会恢复到合理水平,这对农民的增收当然就会有明显直接的好处。同时要通过结构调整,追求绿色发展,追求效率,比如在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方面,通过各种规范施肥等种新的形式,农民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实际上降低了成本既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品质,将来对其价格,对农民增收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经济之声:我们注意到,绿色农业的提法首先出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这次也出现在一号文件中,显示出重视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如何作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李国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我们国家领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本途径,怎样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去的看产量,保供给目标转变为农业产出要高效,产品质量要安全、资源要节约、环境要友好,整个农业的发展方式都转变了。过去我们的农业是单方面的供给保障功能,现在我们向多功能方向发展。过去我们有分割的产业,现在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向转变。过去我们有这种过度的农业资源开发,粗放的发展,现在向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经济之声: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抓住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在确保农民增收、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的同时,如何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需要突出抓好哪些重点任务?
李国祥:从农业供给侧这个角度来看,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还是看创新发展。具体来说,一是要靠科技创新,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运用体制机制来激活科研探究活动,让其能够与我们的农业生产实践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生物育种,特别是互联网+这些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当中去,从而产生新的产业、新的业态。第二要加大农业组织创新力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