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北京去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4.06%

2016-01-27 11:10:00 来源:北京日报

评论

2015北京印记之深化教育改革

去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4.06%

“十二五”成就

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网络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毛入学率继续保持在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全市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比例达50%以上,居全国首位。

基础教育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北京市16个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评估,就近入学已成为首都义务教育新常态。

政府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与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中小学建有自己网络学校的比例达95%以上,广大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明显提升。

2015年 初中就近入学率提高12.9个百分点

1、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015年全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为94.0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90.6%。

各区结合2015年深化教育改革总体要求,通过学区制、集团办学、九年一贯制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在学区内、集团内、对口直升,或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内,探索场地和教育设施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优质师资流动、人才贯通培养的机制。其中,东城区通过推进学校深度联盟建设、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实验模式、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带、实施初中双优建设工程等多种措施,全面推进中小学品牌建设,努力实现优质资源全覆盖。西城区优化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教育集团办学,将全区教育集团规模扩大到17个,覆盖全区65%以上中小学,集团内各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学校文化、师资共享等方面融通,有效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以信息化手段推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2015年,以师生教育消费需求为导向,本市提供数字化优质课程和在线教育服务,开通北京数字学校云课堂,优化近2万节名师同步课、主题微课,支持中小学开展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新教学方式研究;与作家、科学家和名师合作开发了《我们身边的京剧》、《让我们在“做”中学历史》等10门混合式课程。空气重污染学生停课期间,全面向京津冀地区开放课程和资源,短短三天,90多万用户访问了北京数字学校网站和电视,访问量达到400万次,平均访问时长为3.5个小时,其中15%的用户来自津冀地区。

2、助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实施“一十百千”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一十百千”工程要求,每个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至少参加十次集体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观看百部优秀影视作品、阅读百本优秀图书,学习了解百位中外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格,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千余个具备相应社会资源的单位培养和聘用千名课外辅导教师。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在社会大课堂辅导完成。

启动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提升”项目。广泛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探索构建北京市“1346”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特色模式。2015年启动北京市校园足球教师培训计划,首批培训中小学体育教师500名,首批引进阿根廷足球青训专家5名。建设了北京崇文小学、西藏中学等34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中古友谊小学、三里屯一小等200所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全面启动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2015年9月新学期开始,北京市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0家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企业、社会团体等类型资源单位提供851个活动项目,为全市初中学生提供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启动高校人才交叉培养计划

去年本市正式启动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首次启动“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实践创新培养计划”等招生培养方案。

其中,“双培计划”就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参加“双培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共40所,涉及专业128个,学生1807人。

“外培计划”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境)外名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参加“外培计划”的北京地区高校共12所,涉及海(境)外高校26所,共47个专业,涉及学生559人。

“实培计划”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大学生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开放共享三部分组成,目的在于进一步创新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深入实践育人综合改革。作为北京教育领域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惠及本市所有户籍生源,由于招生名额采取平均方式分配,高中生源相对较少的远郊区将获得更多“红利”。据统计,仅门头沟、延庆、密云三个远郊区,2015年就有274人成为“双培”“外培”计划的“幸运儿”。“外培计划”、“双培计划”不仅仅给学生机会,也减轻了家庭负担,更加凸显“老百姓的实际获得感”。

4、探索职业人才贯通培养新模式

北京探索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实验新模式,该项目录取的初中应届毕业生,经过七至八年的学习,可获得国外应用技术大学或市属高校颁发的本科学历证书。瞄准高端产业实施贯通培养。贯通培养学校招生专业方向多达55个,都瞄准了首都高端产业,且与未来5年首都大力发展的高精尖产业有关,如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精密高效智能加工技术、智能化网络系统调节与控制、生物医学检验技术等。

“十三五”展望

教育供给更加优质而富有特色

到2020年,形成公平普惠、优质特色、灵活创新、开放有序的首都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构建以人为本、普惠便利、富有活力、法制健全的教育治理环境,全面完成《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教育事业发展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普惠便利;教育供给更加优质而富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样;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具有活力;教育辐射能力持续提高;教育法制体系更加健全。

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和立德为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育人环境,加强价值观教育,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水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基础教育

多种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学前教育服务保障能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全面加强特殊教育,做好民族教育和地区教育支援工作。

职业教育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学生成长渠道。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国际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高等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社会贡献力。促进高等教育提高水平凝练特色,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增强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终身教育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全民学习,提升终身教育质量。

民办教育

依法管理,规范发展。推进民办教育适应需求、内涵发展。完善民办教育公共财政扶持政策。加强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优化首都教育对外交往格局,提升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教育外事管理体系建设。

2016年 持续扩大幼儿园学位供给

完善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和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健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落实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扩大幼儿园学位供给。

全面落实北京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提高北京市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对“有学上”和“上好学”的保障水平。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深化“五年一贯制”高职改革,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推动北京学院试点建设和学分制改革试点,推动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启动北京高校高精尖项目。

持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课程教学改革。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成果,进一步提高就近入学比例。广泛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教学和体验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动手能力。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一街三园”的大学生创业体系。进一步提升教育开放水平,深入推进“留学北京行动计划”,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来京留学。做好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创新试点。

本版素材由市教委提供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