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推进财税改革要“讲大局、算大账”

2016-01-26 12:45:01 来源:央广网

评论

【导读】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合理适度调整增值税分享比例。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国策汇议”专栏关注:推进财税改革要“讲大局、算大账”。

央广网北京1月26日消息(记者李硕)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降低企业成本,是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五大任务之一。减税,无疑成为降低企业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全面推开营改增、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显著减轻企业税负,调动各方发展积极性。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纳入“营改增”试点的纳税人共计509万户,已累计减税4848亿元,产业链减税效果持续体现。不过,由于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增值税制度设计一直是国际难题,存在税率上调后抵扣过少的情况。因此,包括这两个行业在内的四个行业的增值税制度设计仍旧没有完成。这一难题一旦攻破,全面“营改增”的减税额度有望达到90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减税措施实施之后,财政收入无疑会受到冲击。特别是分税制框架下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而房地产等四个行业收入份额较大,“营改增”全面推开后,地方财力必然会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李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强调,各部门、各地方要讲大局、算大账,破除利益藩篱,上下同心推进改革。增值税分享比例在全面推开“营改增”后要做合理适度调整。

有专家认为,由于营改增的推进迫在眉睫,在地方主体税种成熟之前,调整增值税分享比例无疑是非常合适的过渡方案。那么,全面推行“营改增”,还要克服哪些难题?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做出解读评论。

经济之声:“营改增”经过几年的试点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几个行业存在税率上调后抵扣过少的问题。比如,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增值税制度设计一直是国际难题。难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施正文:由于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企业比较多,有一部分是中小企业。它们进项的时候,购买劳务、建筑材料等,有些是从不规范的小企业取得的,这些东西很难取得发票。在增值税征收的机制下,这些成本必须要有有效的发票才可以抵扣。

金融业领域增值税征收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增值额的计算,特别是对一些隐性收入,比如银行业的利息收入、保险业的保费收入等属于间接收入,很难在企业之间进行明确的划分。所以国际上一般对这些隐性收入采取基本免税法,只对一些显性收入进行增值税征收。目前金融业征税的确没有一个非常完美的征税制度设计。目前上海试点方案中规定采用简易法,但是从国际金融来看,尤其像欧盟,它使用的是基本免税法。我认为我国采用简易法的可能性比较大。

房地产和建筑业未来肯定是采用抵扣法,这是没有问题的,一般国家都如此。

经济之声:除了个别行业存在以上问题,分税制框架下的央地财政分配也面临非常严峻的问题。在这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讲大局、算大账。为什么要强调这个?

施正文:“营改增”面临着一个财政体制调整的问题,因为现在营业税是地方税种,增值税是共享税,将来全部改为增值税,作为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这样地方的收入会受到影响。实际上现在过渡政策也存在这个问题,“营改增”以后地方的主体税种还很难一下子跟上来,所以目前的一个过渡性办法就是调整分享比例。

关键是如何调整,调整会影响到不同地方的财政分配力度,现在是75%归中央,25%归地方。如果在这个比例上进行调整的话,中央肯定要降低,初步测算可能是五五分成,这样基本上能够维持现在的格局。但是因为各个地方的经济结构不一样,而且税制设计主要是受生产地的管辖,这样就会造成一些税收收入和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导致一些地方,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增值税收入比较高,但是税负会转嫁给一些欠发达地区。因此,如果要完全维持一刀切的固定比例,比如50对50的分成,恐怕不利于维护各个地方的合理利益,也不利于调动积极性。

经济之声:在调整过程当中,“营改增”要实现全覆盖,除此之外还会遇到哪些难题呢?

施正文:要实现全覆盖,一是税制设计要尽量做到科学、公平和可操作。另外就是财税体制的改革,增值税的改革难就难在它要触碰到利益的分配,而这种利益的分配显然会影响各地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对各地的财政体制造成影响,也会对经济发展的方式造成影响。这些都需要提前充分考虑到,做好顶层设计。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