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信使 好久不见
2016-01-26 11:15:00 来源:央广网
作者 马尚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职业季正在播出,第一篇是《远去的邮递员》。这是广播纪录片,在我看来,也是“广播里的电影大片”。
邮递员真的远去了吗?不,他们远去的,是绿色的背影;留下的,是波澜起伏的心情。
我虽然很久不写信了,但非常怀念“见字如面”的感觉。上高中时,住校,不能经常回家,偶尔会给家里写信。听说,每次接到我的信后,父亲揣在兜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一看。别人笑着说,“马老师这是想儿子了”。我听说之后,很意外,也挺感动的。
就像写信人不知道收信人的反应一样,邮递员也不会真正预估那“见字如面”的价值,无法知道他离开之后,身后激起怎样的情感波澜。如果是一封家书,凭君传语报平安,那意味着一块石头落地,心底里一下子轻松了;如果是一封情书,青鸟殷勤为探看,那意味着一股甜蜜,油然而生;若是一个喜报,一封录取通知书,那又会带来怎样的一阵狂喜,让全家沸腾。
在那个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年代,谁能理解“岭外音书断”的痛苦,谁就能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意义,对邮递员的无限感激也就自然而然了。他们虽然是普通人,只有一个背影,但他们却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别称,信使。
时代发展,现在,需要“信使”的时候可能越来越少了。想沟通可以打电话发微信,寄送物品可以找快递小哥,真有急事可以坐飞机上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但速度上去了,我们更幸福了吗?未必。我只知道,我们更忙了,对从前慢悠悠的日子更加怀念。
很久没写信了,也就没了从前寄信时的期盼,收到信时的喜悦。从前的想念白纸黑字写在上面,不容易随风吹散;从前的誓言白纸黑字写在上面,不容易更改;从前的人生可以慢慢地书写,一笔一划,端端正正。
那么,信使真的远去了吗?在大山深处,像王收秋或王顺友这样的山村信使,依然在坚守着,山路崎岖,他们骑马,甚至架步量。报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细节是王收秋的话,“(报纸)只要你订,我就一直送。”从前,他们是这么做的,数十年如一日;未来,在很长时间内,他们还要这样做,因为乡亲需要他们。
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信使远去的空间里,一提起他们,人们还是会条件反射一般,耳边想起一串清脆的车铃声。远去的是绿色的背影,留下的,是莫名的温暖和感动。信使,好久不见!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12-01)[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神谝陕西
- (2015-12-02)[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四川“好巴适”
- (2015-12-04)[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徽州韵味
- (2015-12-14)[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风土人情捏出的瓦猫
- (2015-12-15)[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手暖良材木 心斫千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