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 老工业基地奏响转型升级最强音
2016-01-25 17:00:11 来源:重庆日报
涪陵 老工业基地奏响转型升级最强音
地处三峡库区,长江、乌江交汇处的涪陵城
华峰化工厂区全貌
华晨鑫源汽车生产线
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内的钻井平台
涪陵工业园区
2015年,涪陵区工业表现抢眼: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1383.5亿元,同比增长18%;六大支柱产业产值1289.64亿元,同比增长16.9%;纳入市级重点建设和投产达产工业项目30个,完成工业投资320亿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之下,涪陵区缘何逆势崛起,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抓住创新驱动这一关键,坚定走转型升级之路。”涪陵区委负责人指出,作为老工业基地,涪陵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城市发展新区工业化主战场机遇,大力实施“千亿园区、百亿企业”重点发展战略,着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立足主导产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围绕优势项目壮大同类产品集群,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长江、乌江两江交汇之处,被誉为三峡腹地璀璨明珠的涪陵,已奏响转型升级最强音。
A 提档升级 传统产业重焕生机
2015年,三爱海陵公司总经理王西北从德国因戈尔施塔特领回了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至高荣誉——“全球优秀供应商”的牌子,这是亚洲唯一殊荣。
这标志着这个诞生于世纪60年代、以生产汽车进排气门为主的企业,一改濒临倒闭颓势,靠着先进的技术,跻身全球竞争序列。
这是一个缩影。2013年底,曾经占涪陵工业“半壁江山”的化工和装备制造业深切感受到了“寒冬”的到来。以传统化工行业为例,建峰化工第二套3万吨三聚氰胺停产、紫光化工硫酸停产、腾泽化工水合肼停产,天原化工运行负荷下降至60%,全区近80%的化工企业陷入困境,化工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
对此困境,涪陵区领导班子多次调查研究, 为传统工业产业明确了“稳中求变、以改促稳、创新驱动、强健筋骨”的思路,分门别类对症下药,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首先,对三爱海陵、建峰工业集团、天原化工等传统企业“量身定制”脱困之法,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科技创新加速内生动力。
其次,持续推动以“技术革新”为核心的“技改搬迁”,对涪陵卷烟厂、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葵花药业等进行“退城进园”,通过生产设备、工艺的技术改造以及产品的创新,重新焕发企业的活力。
第三是淘汰落后产能。先后淘汰化解了水泥落后产能216万吨、小火电机组11万千瓦、电解铝落后产能2.6万吨。先后关闭了10家煤矿11对矿井,关闭小榨菜厂29家、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企业近20家,为实现资源的集约使用、产业的集群发展铺平了道路。
资源整合和调整产业布局基础上,涪陵区引进新的项目,打造新的产业链,让传统产业焕发了生机。
华峰化工便是其中代表。随着其己二酸一期扩建工程于2014年10月完工,该企业己二酸产能达到了36万吨。更重要的是,己二酸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液氨,使华峰化工与建峰化工形成了紧密的联盟。建峰化工通过将自己原有的化肥生产产能逐渐转向液氨生产,其产品附加值每吨提高了1000元,企业逐渐开始走出困境。
同时,华峰化工还先后建设了年产10万吨聚氨酯树脂项目和6万吨差别化氨纶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涪陵化工产业结构也在快速转型升级,向着新型化工化纤产业迈进。
按此轨迹,随着万丰600万只汽车铝轮毂、赛特20万吨刚玉项目、大朗冶金50万吨铁合金等项目的落地开建,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涪陵清溪工业园电解铝产业也开始走出困境;涪陵榨菜、太极集团等企业的技改和搬迁也让医药、食品产业开始稳步向前。
据统计,2015年,涪陵医药食品、化工化纤等传统支柱产业的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3.5%、11.3%,分别占涪陵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5.8%、10.0%,保持了传统优势。
B 从无到有 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2015年2月9日,第一辆“涪陵造”汽车在华晨鑫源下线,标志着华晨鑫源30万辆汽车及30万台发动机项目一期开始显效。盛时达1万辆专用车、江森自控600万只汽车电池、万丰600万只汽车铝轮毂、伟柯斯热交换系统等项目已投产,再加上12月31日为华晨鑫源配套的总投资约15亿元的15个项目落地,涵盖汽车冲压、离合器、底盘、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的汽车产业集群基本成型。今后,除了轮胎不是本地造,涪陵工业园区内的整车生产将在园区内实现零物流配套。
从无到有,涪陵区以华晨汽车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涪陵区经信委负责人介绍,“稳住传统产业的同时,涪陵区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下足了功夫,在招商引资之初,就盯准了目标,增补弱项,填补空白。”
其中,汽车整车制造主动融入全市主导产业,500亿级产业拔地而起。电子信息产业则是从小到大,华通电脑年产600万平方英尺高密度印制电路板投产,金通威、微天下、福维等智能终端以及华玮旭电声、特斯拉锂电池、奥塞尔精密制品、国硕科技等电子信息企业相继落户,电子信息产业加速集聚。
页岩气产业则是横空出世,强势推进。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进展迅速,累计完成投资216.16亿元,开钻气井290口,投产180口。2015年产气31.67亿立方米,累计产气43.9亿立方米,预计到2017年涪陵页岩气田产能将达到100亿立方米。目前,涪陵区建立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大力引进关联项目,打造页岩气装备制造基地。随着通汇液化天然气工厂、龙禹页岩气综合利用、龙冉LNG等项目的落地,页岩气产业链条逐步成型,力争到2020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新的增长点不断出现,不仅抵消了经济下行对传统工业带来的影响,更为涪陵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兴产业是引领涪陵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核心是高新、环保、高效。”涪陵区政府负责人说,按照“以生态为底色,以效益为根本”发展思路,涪陵区在引进新兴产业时,严把环保关,先后婉拒10多个投资亿元以上但存在环保隐患的项目,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页岩气、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00亿元,成为涪陵工业含金量颇高的“新名片”。
C 强化保障 促“涪陵工业”向“工业涪陵”迈进
2016年1月13日,涪陵区经信委挂出了一条短短百字的信息:涪陵区工业综合10强和创新10强企业工作会召开,回顾了2015年工作情况,并提出了2016年发展任务框架。
或许在别人看来不算什么,但对于当地企业来说,却是一个强劲信号。“涪陵工业多年来保持发展优势,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强力引导。”涪陵区经信委负责人说,涪陵对工业的支持历来毫不含糊,营造开明的政策环境,政策跟着项目走,坚持内外同策,宽严同等,以发展论英雄,本土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外来企业一样,享受同等政策,谁发展就支持谁、谁贡献大就扶持谁。 其中,重点企业发展战略可以说是涪陵工业发展的“法宝”,目前已制定完善综合10强和创新10强重点企业动态考核办法,建立了专门的工业发展基金,并保持逐年10%的增长,为重点企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搭建“助保贷”融资平台,已为34家企业贷款1.28亿元,同时成功助推5家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工业企业品牌价值和竞争力,把品牌涪陵工程建设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培育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品牌。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国家级太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中国驰名商标9件、重庆市著名商标28件、重庆名牌产品36个,重庆知名产品11个。同时,制定百亿企业培育计划,扶持重点企业向航母级企业迈进。
政策之外,强化要素保障,成功实现国家电网和区内聚龙电网互联互通,工业供电环境位居全市前列;四合燃气管网全线贯通,并实现了向龙桥、白涛、清溪工业园区供气,“气短”问题迎刃而解。强化服务保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工作流程;建立企业家和区领导直通车制度,为企业排忧解难;规范涉企监察行为,实行企业生产经营“宁静日”,营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好环境。
与如此优良的软环境相匹配,涪陵区硬环境也同步改善。加快园区建设,涪陵工业园区、白涛化工园区、清溪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快,重点企业加速向园区集聚,园区平台功能进一步增强。物流通道加快畅通,加快梓白高速、南川经涪陵至两江新区高速公路等建设,畅通与主城及周边城市大通道,加快构建铁路运输网和高速公路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乌江航道,实现长江中下游5000吨级船舶全年直达涪陵,乌江干线1000吨级船舶全线同行、干支直达。龙头港加快建设,加入了东西南北“江海联运”、“渝新欧”大通道、“重庆-东盟国际物流通道”和“铁海联运”大走廊……
万事俱备,东风亦来“涪陵工业”向着“工业涪陵”强势迈进。近两年,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百家,总量达270户。其中,产值上亿企业124户,10亿到50亿阶梯的25户,50亿到100亿阶梯的4户,百亿企业1户。全区规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40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0个百分点。2015年以来,竣工及新开工重点工业项目40余个,全部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600亿元,已新增产值150亿元。
文/王琳琳
图片由涪陵区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