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新低是更有质量增长的必付代价
2016-01-19 13:45:39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今天(1月19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状况的最新统计数字。值得注意的是,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个方面的数据,几乎所有媒体都在相关消息的处理上突出了2015年中国GDP增长创下25年来新低的数字,在标题中直接摘出了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字:2015年全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9%,创1990年以来年度GDP最低涨幅。
当然,许多媒体在迅速登载这一消息的同时,也回顾了去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2015年中国GDP增长7%左右的目标。也有媒体提及在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时李克强所说:“实现7%左右的增速实属不易,7%左右的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6.9%的GDP增速,恰在7%的偏左一点,应该在总理所谓“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并且,以当前国内经济走势以及亚洲周边地区和世界经济状况来看,6.9%的GDP增速还是相当“可以接受的”一个数字。即使不考虑世界经济增长周期的因素,以中国经济体量之大,维持6.9%的GDP年均增速也的的确确是“实属不易”的事情。
问题在于,中国能否利用好GDP增速下滑、供求关系以及其他经济关系相对松弛的时机,调整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牢牢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和机制,为今后有质量的GDP增长建立结构性基础。
上个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6年的经济工作重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五大任务,都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中国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就是产能过剩。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畸高不下,贡献率最高达6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超过50%。这种不以市场需求布局的粗放式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其结果必然是环境严重污染、产能严重过剩。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对于一些地方、尤其是那些存在相关产能过剩问题的地方来说,肯定要涉及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其自去产能,也不啻自割其肉之举。产能过剩是利益驱动的结果,也是一段时间内政绩观导向的结果。由政绩观导向的利益,与由市场导向的利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中的作用是不同甚至相反的。在过去二十几年中,一些政府官员无视市场供需关系,盲目扩大投资,致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扭曲度越来越大,有些产业甚至已经招致“灭顶之灾”,生产根本无法持续进行下去。
毋庸讳言,6.9%的GDP增长数字,对于已经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习惯10%甚至更高增长速度的人来说,确实不是一个漂亮的数字。并且,这一数字,结合其他经济运行数字以及世界整体经济态势,也确实给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增加了更大的下行压力。不过,不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还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都告诉人们,若要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降低增长速度是必需的前提,松弛紧绷的经济关系则是必需的调整环境。
但是,GDP增速降下来,经济关系松弛下来,却并不意味着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行及其成功有了保证。这也就是说,如果GDP增速新低是为结构调整付出的必付代价的话,那么,这种代价与结构调整的完成之间也并不能自动划上等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背后,是对现有的利益结构进行调整。这种调整,首先动的就是政府的“奶酪”。因为所谓政绩观,并非主观之观,而是有利益斤两之观。追求有质量的GDP增长,难度正在于此。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5-31)山东潍坊查处5家有毒包子铺 个头大更有卖相
- (2015-06-09)新华网评:一切为了人民更有尊严地生存和发展
- (2015-06-10)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
- (2015-06-11)如何举报违纪行为更有效?四川省纪委帮你支招
- (2015-06-14)聚焦海峡论坛:有“情”有“爱”更有“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