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农旅带动脱贫 农民纷纷回乡

2016-01-18 19:55:32 来源:中青在线

评论

\

附近村民顾双菊如今在"哒啦仙谷"当起服务员 说起工作她格外开心 袁瑞/摄

"每天8小时工作,下班后还能照顾家,每月1800元的工资",47岁的村民顾双菊家住附近,如今在"哒啦仙谷"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哒拉湖畔花园酒店做服务员。她告诉中青在线记者,以前在外面打工,与家人聚少离多,"如今下班后可以照顾家里的三个孩子,每月还能休息4天",说起这些,没上过学,也不识字的顾双菊一脸满足。

记者了解到,顾双菊的丈夫会修车的手艺,于是夫妇俩把家里的五亩地流转出去,这样还可享受分红,小日子过得很是红火。而如今在岩脚村,像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

据景区负责人介绍,景区酒店哒拉湖畔花园酒店,项目总占地176亩,开业以来有效带动了附近村民的脱贫致富。目前从住宿到餐饮基本完备,酒店最大的特点是餐厅食材都是农业园区里自己生产的绿色食材。

\

从昆明返乡的岩脚村村民周玉艳在"哒啦仙谷"园区超市内忙碌着 袁瑞/摄

在"哒啦仙谷"园区超市买东西时,记者碰到了38岁的岩脚村村民周玉艳。以前在昆明打工的她,2013年回到"哒啦仙谷"找了份超市的工作,每月收入一两千块钱。之所以在这里工作,她说"以前自己在外面,两个小孩在老家,由于长期见不到,自己和孩子情绪都不好",而且,这些年在外面,厂里、生意都做过,"虽然收入比现在多出几百块,但除去花销,还没有现在多"。

现在的周玉艳,在超市里熟练的理货、收银,"能够有一份满意的收入,每天下班见到孩子,我感到很满足"。

\

日子越过越好的"哒啦仙谷"里吉成旭一家 热情地请记者为他们拍摄"全家福" 袁瑞/摄

"哒啦仙谷"同样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村民回乡创业。从07年开始,19岁的吉成旭就在外跑运输,"后来成了家,就带着老婆和女儿在外漂泊,一年下来除去开销剩下还不到一万元"。如今,4岁半的女儿已上幼儿园,28岁的吉成旭在村里经营者自己的面条加工厂,"每天产量一吨左右,年收入可达7万至8万元",说起未来最大的期待,吉成旭说,"就是扩大规模,把产量做大,同时对老人尽孝心。"

\

吉成旭的面条加工厂正在晾晒的面条 袁瑞/摄

吉成旭说,面条加工厂创办的时候,政府工作人员不仅全程指导证件办理、简化办证流程,同时在资金方面也有支持,"家里日子越过越好,真的要感谢政府"。

\

发展民宿旅游 村民为游客做糍粑 袁瑞/摄

在岩脚村,围绕休闲旅游自主创业的村民不在少数。"现在,村里就新增了30余户农家乐、超市,还有37户人家利用自己的房子装修出了一百多间乡村旅馆,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岩脚村党委书记李维启介绍说。

如今,以休闲农业为主题、以创意农业为主基调,将科技、人文要素及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融为一体,由产业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三大板块构成的农业观光园区,已经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旅游。

"三变"机制精准扶贫 岩脚村的前世今生

就在四年前,岩脚村曾因交通不便几乎与外界隔绝。寨子里大多是灰扑扑的低矮瓦房,串户路也坑坑洼洼,每逢雨季都成了稀泥路,村民们每日守着几亩耕地过日子,人均收入不足3200元。示范园位于盘县两河街道办事处,共涉及12800户31000人,其中贫困人口13900人。

\

"哒啦仙谷"为村民院子里安装的光伏发电精准脱贫设施 袁瑞/摄

2015年,哒啦仙谷对园区内100余户实施了光伏发电精准脱贫项目,每户安装光伏发电3千瓦,村民将生活生产用电外的剩余发电量卖给电网公司,每发一度电上电网收入0.42,国家补贴0.38元。仅此一项,农户每户每年就能新增收入近4000元,实现了借"光"创收。

记者了解到,目前园区已培训入园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种养殖大户32户、农家乐48家、乡村客栈22家。同时,"哒啦仙谷"园区共流转土地6000亩,涉及岩脚村和鄢官村2000户7300余人,每年户均增收3600余元, 300余村民在园区打工,人均年收入达18000余元。

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为主、群众参与"的方式,盘县逐步探索出"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科学治贫、精准脱贫的"三变"改革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了"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

\

岩脚村里的文化墙 袁瑞/摄

如今,错落有致的红顶洋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碧波微漾的哒啦仙湖、木制别墅,还有迷人的七彩花田、宽敞的采摘观光园、庞大的养殖基地……走进盘县哒啦仙谷,放眼望去,风光旖旎。岩脚村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空气罐头"的经济发展构想落到了实处。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