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贵州打脱贫组合拳让656万人“拔穷根”

2016-01-18 15:15:54 来源:浙江在线

评论

浙江在线贵州1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胡芸 编辑/马丽红) 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承诺。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举全省之力,将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新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贵州省贫困人口共减少656万人。2016年,贵州计划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全省有8个贫困县、120个贫困乡镇将摘除贫困线的“帽子”,2000个贫困村将退出。

1月12日至16日,参加“脱贫攻坚看贵州”网络媒体“走转改”的记者深入到贵州的大山深处,且看贵州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梵净山脚下农家乐生意旺

用“小桥流水人家”来形容梵净山下的江口县寨沙侗寨,是再贴切不过了。蜿蜒的河边,一栋栋吊脚楼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来自郑州的朱兴飞和他的小伙伴在寨沙侗寨的侗家驿栈已经住了两天,优美的环境让两人直呼在这里太舒服。

2012年,杨元菊和丈夫通过金融扶贫贷款13万元,还向亲戚朋友借了6万多元,建起侗家驿栈。“当时还不敢多借,怕没生意还不起钱。”然而杨元菊没想到的是,2013年,她不仅把借的钱全部还了,还存了5000元。而如今,不到10间客房,年收入就已经达到20万。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国唯一的弥勒道场梵净山,这几年来旅游热度不断升温,坐落在梵净山下的江口县,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围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需求,将周边零乱分散的76户侗家居民搬迁至寨沙侗寨,整体规划,同时政府为百姓担保贷款,将寨沙侗寨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2015年,寨沙侗寨全年接待游客8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35万元。2014年,在农家乐带动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全寨76户人家全部实现脱贫。以前那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环境脏乱差,生活盼救济”的国家级贫困村已然成为旅游致富村。

移出大山“挪穷窝”

高峰楼里高峰村人的新生活

整洁的楼道,布局整齐的房间……从丹寨最远、最高、最贫穷的高峰村搬进县城生态移民小区高峰楼,对于这里的200多户移民户来说,如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县城工作,孩子们也都在县城学校上起了学。

59岁的岑如州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几个同村人合办的食品专业合作社就在高峰楼小区门口,他们把从山里收来的新鲜竹笋腌制成酸笋然后通过网上销售。

“这种酸笋是竹笋与我特制的酌料腌制而成,味道很正宗。”据岑如州介绍,酸笋从制作到出货,大约需要3个月,“秋天我们收了1万斤笋,现在都腌好了。”

岑如州兴奋地告诉记者:“首批200多瓶的酸笋已经进入电商平台,很快就能卖到全国各地。”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1万斤笋全部卖出去,自己能赚2万多,这和他之前在高峰村种地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形成了天壤之别。”

岑如州的“脱贫致富”得益于贵州2012年启动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2012年4月,丹寨县被列为全省首批生态移民试点县, 3年来已有2355户搬出大山;2016年,丹寨县计划将搬迁29户123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表示:“对于实在不想搬迁的村民,我们考虑将其转变为林业工人,帮忙脱贫致富,对于搬迁下来的贫困家庭,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就业,鼓励他们创业。”

不摘帽不松劲

用社保兜底精准扶贫

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

在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记者路上偶遇一位老人,她正独自挑着担子行走着。

老人叫蒙阿猫,今年80岁,是村里仅有的9户贫困户之一,儿子和丈夫去世,女儿远嫁外地,现在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卡拉村村支书王玉和介绍,虽然蒙奶奶不符合低保条件,但是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村里还是将她纳入低保兜底脱贫,政府每年对其补贴将近3000元,每天还有工作人员负责去照看。蒙奶奶说:“现在生活过得很满足。”

作为脱贫攻坚“1+10”政策措施之一,去年贵州全面部署开展社会保障兜底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将所有“两无”贫困人口(无业可扶和无力脱贫贫困人口)、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群众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范围,扫除保障救助盲区,确保到2020年前其基本生活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相适应。

“造血”+“输血”

“兄弟”携手敢叫黄土变黄金

贵州脱贫攻坚取得的这些变化源于自身凝聚的内力,也得益于外界的动力。

浙江与贵州,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相隔数千里。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原来宁波、青岛、大连、深圳对口帮扶贵州的基础上,新增上海、苏州、杭州、广州4个东部城市对口帮扶贵州,实现了8个东部发达城市“一对一”对口帮扶贵州(除贵阳市之外)的8个市(州)。

宁波帮扶黔西南州,杭州帮扶黔东南州,至此,两地的缘分更深了。

据统计,自1996年宁波市对口帮扶黔西南州以来,宁波在产业培育、园区共建、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了黔西南州持续有力的支持,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5亿元。自2013年,杭州对口帮扶黔东南州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19项,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046亿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常委副州长潘亮表示:“2016年,杭州仅政府主导的帮扶资金还将翻一番。目前,‘十三五’帮扶规划已经制定,包括产业发展、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内容。”潘亮举例说,作为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杭州将帮助黔东南州开展电商扶贫,在人才培训、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前杭州已先后选派14名干部到黔东南州挂职,黔东南州也有1500多名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赴杭州进修学习。潘亮介绍:“今后,每一个到这里挂职的干部,挂职时间都是三年。通过干部人才培训交流,为这里带来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有力推动了黔东南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宁波已派出30级干部到贵州挂职,担任重要岗位。通过共建培训中心,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和非农就业技能培训。此外,宁波还组织黔西南州500多名村镇干部、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等到宁波培训、考察,并通过校企合作、劳务输送等多种形式,帮助近万名贵州富余劳动力在宁波找到工作。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